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0 23:33:52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野生斗鱼种群中近交导致遗传负荷清除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崔融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野生斗鱼种群中近交导致遗传负荷清除。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该研究为保育中国的野生“天堂鱼”奠定了基础。

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博士生王忠兴表示,近亲繁殖通过将隐性遗传负荷转化为实际负荷使种群在产生自交后早期的适合度下降。随着有害变异逐渐变为纯合状态,纯化选择可更有效地清除遗传负荷,并使种群适合度部分恢复。然而,并非所有种群都能在早期的适合度下降中存活。因此探索小种群从近交衰退中恢复的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采自深圳的两条香港斗鱼雄性。李帆 摄

  ?

香港斗鱼和普通叉尾斗鱼是原产于我国南方丝足鲈科斗鱼属的两种小型淡水鱼类。普通叉尾斗鱼分布于低海拔的农田、河涌等水体,而香港斗鱼分布在高海拔的山涧溪流中。其中普通叉尾斗鱼在广东地区俗称“庞皮婆”“花手巾”,是许多广东人的童年回忆。普通叉尾斗鱼更是最早作为热带观赏鱼进行人工繁育的物种,在水族界又有“天堂鱼”之称。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香港斗鱼和普通叉尾斗鱼均面临着栖息地严重破碎化的局面,使其在原产地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研究人员首先对香港斗鱼和普通叉尾斗鱼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了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组装和注释。接着对15个种群共109个野生个体进行了重测序和分析。分析表明香港斗鱼的种群结构更为明显。波普金分析发现香港斗鱼和普通叉尾斗鱼相同群体内个体间有更高的亲缘系数,特别是MHKmlh-qns、MHKjx和MOPfq-pt三个群体。纯合片段分析也证实了这三个群体具有更高的近交系数。结合系统发育关系,推测这三个高自交种群是独立演化至高近交水平的。其中,采集自深圳七娘山的香港斗鱼种群有着野生脊椎动物中迄今为止已知最高的近交系数,高达约0.7,其余两个种群的近交系数也超过了0.5。

香港斗鱼与普通叉尾斗鱼的基因组组装。研究团队供图

  ?

那么,自交是否会导致有害突变增加呢?随后,研究人员统计了不同个体的遗传负荷,并与个体的纯合片段总长度进行了回归分析。与原假设相反,发现在得失位遗传负荷与纯合片段总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通过比较高自交和低自交群体的纯合片段区域与非纯合片段区域上遗传负荷的比值,发现高自交群体的纯合片段区域上得失位遗传负荷显著降低。这表明长期适度的近交可以清除有害变异,特别是强烈有害的得失位变异。

尽管在这些高度自交种群中,基因组大多数位置都是纯合的,但依然有少量位点存在多态性。研究人员发现三个高自交种群基因组中存在保守的杂合区域,通过超几何检验发现与存在平衡选择信号的区域显著重叠,并在6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个三个高自交种群均受到平衡选择的共有多态性区域。基因本体论分析表明这个区域上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钙离子稳态,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细胞蛋白质定位。上述结果表明平衡选择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持续存在并保留共有多态性区域从而抵抗纯合片段的形成。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野生斗鱼在独立演化至高近交水平过程中对遗传负荷的有效净化及对重点多态性区域的保护机制,揭示了野生小种群在长期近交压力下的进化策略,即通过净化选择清除有害突变,同时借助平衡选择保留重要功能区域的遗传多样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mec.7004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