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8 21:14:45
选择字号:
中国科技馆举办杨利伟航天科普工作室首场主题活动

 

11月25日,“仰望星空·筑梦天宫”杨利伟航天科普工作室首场主题活动暨“红领巾的光影记忆”主题观影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今年9月,中国科技馆“杨利伟航天科普工作室”正式成立,旨在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彰显工作室在航天科普传播和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实践。

座谈会上,航天领域专家、学校教师、科普专家与科技辅导员,围绕中国科技馆“杨利伟航天科普工作室”的建设概况、各地航天科普活动开展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回顾了近二十年来我国航天科普事业的发展历程,指出走进学校、走近学生是航天科普的重要形式,希望工作室在中国科技馆的整体平台支撑下,发挥专业平台的桥梁作用,以航天为主题,联动学校、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动优质科教资源向更广范围辐射,培养更多的孩子们的科学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工作室的发展不仅属于科技馆或航天领域,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希望依托中国科技馆这一国家级平台,汇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科学普及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两翼”作用,为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座谈会现场。中国科技馆供图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阐释了工作室建设的三大方向:一是推动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具体化、形象化,使家国情怀与探索精神深入人心;二是依托空天科技所体现的大系统工程思维,帮助青少年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的科学思维方式;三是增强全社会在科技变革时代的文化自信,推动科学启蒙与思想引领。未来工作室将以杨利伟为核心,广泛凝聚科学家与多领域专家力量,积极回应学校需求,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垂直领域的航天科普大模型与知识平台,打造权威、可及、可持续的航天科普教育体系,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青少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究员钱航基于“教师缺少专业支撑、学生急需深度知识、偏远地区资源匮乏”等航天科普痛点与需求,提出“打造师资赋能平台、拓展“航天+AI”科普深度、搭建线上科普矩阵”的建议和期许。

观影活动放映了航天主题电影《窗外是蓝星》,作为我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该影片在“天宫”空间站舱内,以全新的拍摄模式,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在“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环节,钱航以电影为切入点,为现场青少年系统解读了我国航天科技的辉煌成就,勾勒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宏伟蓝图,并详细介绍了我馆空间站科学实验的最新进展。杨利伟还就一系列备受青少年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

杨利伟与青少年交流。中国科技馆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效能烟草生物反应器构建成功 研究首次证实火星存在闪电
借乙烯调控棉纤维又长又强,有希望了 拯救微生物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保护行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