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56位学者、900余万字、6000余幅插图—— |
|
挖掘史料缝隙中少数民族的科技贡献 | 荐书 |
|
|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万辅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前行的道路。从远古旧石器时代的火种传承到如今信息时代的智能革命,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深刻认知与顺势改造,也映射出不同文明所蕴含的独特基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其博大精深在于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科技与智慧结晶,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生动体现。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皇皇17卷“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正是对这一宏大历史图景的致敬与系统梳理,堪称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该丛书以900余万字、6000余幅插图的宏大篇幅,系统梳理了中国少数民族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打开了深入了解多元文明交融共生的崭新窗口,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极为深远。
集大成之作
长久以来,中国科技史的叙述多聚焦于中原地区的农医天算、四大发明等领域,少数民族的科技贡献常散落在史料缝隙中,未能形成完整且系统的叙事。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受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对此涉及有限;1996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虽开先河,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部规划,仅出版了6分卷。“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的编纂,正是对这一历史缺憾的有力弥补,它系统梳理了我国各少数民族在众多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些源自不同水土、不同生活、不同时代的智慧,如同繁星闪烁在中华文明的广袤天穹,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汇聚成了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磅礴力量。它们不仅是各民族适应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鲜活体现。
丛书以科技史为内核,兼顾文明内涵,涵盖诸多领域。
如在天文历法领域,藏族的天文历算体系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算法,它不仅能够准确地指导农牧业生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则以其简洁而科学的历法结构,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天文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理解。
在医药方面,蒙古族的医学典籍记载了大量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知识,对保障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医苗药以其天然、独特的药用植物和治疗手法,为中国传统医药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在农业和水利领域,维吾尔族的坎儿井巧妙利用地下水源,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傣族的分水灌溉制度则体现了他们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在建筑方面,侗族的鼓楼建筑技艺精湛,其独特的结构和造型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布局合理,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智慧。
在冶金领域,壮族的铜鼓铸造工艺和苗族的银饰锻造工艺体现了少数民族高超的技艺水平。
在纺织技术方面,少数民族呈现出多元体系:南方少数民族以棉、麻为原料结合植物染料染布,形成壮锦、土家锦、苗锦、黎锦、傣锦、侗锦等独特的织造技艺和彩色体系;北方和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养殖的动物毛做纺织原料,如蒙古族、维吾尔族用羊毛、骆驼毛等制毡,藏族用牦牛毛织藏毯……
这些丰富多彩的科技成就,共同证明了中国科技史是56个民族共同谱写的交响乐,使世界得以窥见中华科技文明全景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篇章。
交融之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理解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密码,也是这套丛书的精神内核。丛书不仅呈现了各民族科技的独特之美,更揭示了其间的交融之韵。它是认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钥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学术呼应。
藏族医药既包含对高原植物药性的独特认知,也与中医传统“阴阳五行”理论共鸣;侗族风雨桥适应南方湿热气候,其榫卯结构与汉族建筑技艺一脉相承;彝族冶金技术既利用本土矿产,又吸收中原青铜工艺精髓……这些案例表明,各民族科技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借鉴、彼此成就。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深层动力,共同构成了中国科技史的多元画卷,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各民族的智慧共同汇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磅礴力量。
丛书通过展示藏历、蒙医、傣锦、彝族十月太阳历、苗族银饰、侗族建筑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形态,体现了它是彰显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智慧的窗口,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诠释。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指出,不同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各具特色。丛书详细记录了这种“各美其美”的科技多样性,它们不仅是适应特定环境的生态智慧,更是人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深远意义。
忠实记录
丛书以其宏大视野和严密体系,几乎涵盖了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各个重要领域。《通史卷》高屋建瓴,进行总体性把握与研究;其余分卷则深入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农业、养殖、纺织技术、建筑、冶金、陶瓷、水利航运、饮食、服饰、兵器、乐器、化学化工、造纸等具体门类,细致入微。这种总分结构,既保证了整体历史脉络的清晰,又确保了各专门领域研究的深度。尤为可贵的是,编委会秉持务实包容的学术态度,对于史料丰歉不一的领域,不强求“成史”,而是力求忠实记录“科技与文明”的史实与现存遗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面对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史料普遍匮乏的困境,丛书作者们展现了卓越的学术钻研能力。他们并未拘泥于传统文献考据,而是广泛运用考古学新发现,结合深入的田野调查,甚至辅以必要的科学实验,多管齐下,钩沉索隐。考古发现提供实物证据,田野调查收集民间传说、口述历史和传统技艺,科学实验验证古代工艺原理。
这种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不仅最大限度挖掘和复原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更生动呈现了这些知识技艺如何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文化信仰中生成、演变与传承,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与历史质感。
守正创新
这套丛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在于对当下的启迪和对未来的展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丛书为当代发展与文化自信提供源泉。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珍贵的科技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今天的科技创新、工业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与灵感启示,更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生态保护成为全球重要议题的今天,少数民族“顺应自然、天人共生”的科技理念愈发彰显出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傣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为现代农业生态循环提供了宝贵的传统范本。在这个系统中,水稻为鱼和鸭提供栖息的场所和食物,鱼和鸭则为水稻提供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苗族蜡染技艺对植物染料的运用,恰是绿色化工的先驱。植物染料不仅环保无污染,还能赋予蜡染作品独特的色彩和质感。编者强调“活态传承”,不仅记录历史成就,更关注传统技艺的当代实践与创新。
通过探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途径,丛书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为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提供借鉴。系统认识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可以极大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丛书的成功,离不开一支老中青结合、跨地域协作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他们的通力合作确保了学术质量的严谨与传承的有序。在高校评价体系普遍“重论文、轻著作”的背景下,156位学者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其学术情怀与奉献精神令人感佩。当然,任何宏大工程都有继续探索的空间。编委会坦诚指出,期待未来能弥补本丛书的某些不足,这正体现了严谨开放的学术态度。
总而言之,丛书是一部体大思精、图文并茂、意义深远而壮丽的文明画卷。它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一座丰碑,更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包容并蓄特性的精彩范本。它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深藏在历史卷帙与民间实践中的古老智慧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并珍视。
它的出版必将激发更多学者投身于此,也必将引导广大读者共同珍视并汲取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馈赠,携手创造中华文明更加璀璨的未来。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科学报》(2025-11-28 第3版 读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