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博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9-11 10:40:37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谈建立中国科技界科学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胡海岩:大学学风建设需多部门联合应对
 
现在的学风建设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相当严峻。学生层面来看,抄袭他人作业,敷衍实验环节,甚至考试作弊;教师层面,自我拔高学术业绩,甚至拔高工作量,以至于失范。工科专业推崇逆向工程,把国外的产品拿来山寨;理科表现为数据不规范;文科摘抄他人观点,一稿多投。究其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放卫星开始,摧残大学精神,现在负面效应明显。1980年代以来,以量化为导向,使得学风问题更严重。
 
现在大学决策层重视建章立制,规范教育,查处各种失范问题;院系层面重视学术导向。但这样一些举措的效果是逐渐衰减的——教师对规则都是熟悉的,但急功近利的态势并没有根本扭转;学生经过教育后知晓规则,但每年还是会发现有作弊现象,高技术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多。
 
尽管科协和科学院、工程院制定学术规范,组织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媒体曝光批评,都起到了推动和引导作用。但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各种坑蒙拐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依然对师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各种没有任何规范的“增刊”“文集”“编著”,也在诱惑学者。
 
国外对于道德教育是很重视的。我在哈佛学习时候,看到一块牌子写着:“我以学生的名誉担保,我在作业中和考试中不给予和不接受别人任何帮助。”就挂在黑板前。北京理工大学每年新生典礼必谈学风建设。必须从本科生尤其新生抓起。我们的体会是,正面、反面案例是最好的教材,能够立刻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们历时两年,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学术规范,包括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查处什么。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会、院系共同努力,反复征求教师意见。学术规范必须严格,并兼顾可执行性。
 
2010年,我收到一位芬兰学者的来信。他投诉我校博士生B、C抄袭其论文。我们查实后,致函IEEE取消该论文,取消抄袭者B博士生资格,对挂名者C警告处分,对导师监管不力给予通报批评;芬兰学者对处理效率和结果很满意。2009年,教师A投诉教师B的博士论文部分内容抄袭硕士生C的论文;组织校内外专家调查分析,分别听取三人的答辩,认定所指控部分内容是B指导C完成,但B在博士论文中未说明,给予B通报批评。
 
调查学术不端事件的体会是:行动要迅速,有的单位,长达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社会效果不好;调查核实要听取各方意见;查处结果要公开,有利于风清气正。
 
下面讲讲我们的困惑和建议。一方面,学风建设面临大学外部的压力。我曾经历一个司法案例: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本科生,因考试作弊未获得学士学位起诉学校,法院两次判决学校复议其学位。再比如,某研究生在英语六级考试中请人代考,被取消申请硕士学位资格,此后反复上访,以自杀威胁学校。
 
外部压力还包括竞争压力:在申报各类竞争性项目时进行“打包”“优化组合”“精心包装”,然后向评审专家游说;还有执行压力:某项目执行期两年,甲方于第2年的6月首次向乙方拨款,并要求乙方于10月底提交结题报告;乙方被迫拼凑成果。
 
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的消极。比如“法不责众”的问题:某文科教授被投诉一稿多投,调查发现这类现象在该学科非常普遍,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还受到鼓励;还有规范边界模糊的问题,比如某教师被投诉一稿两投,调查发现其中一篇是提交会议的论文,会后被某期刊选用发表;该教师无一稿两投动机,但知道此结果后并未声明该论文作废。
 
中国大学的学风建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态势,大学决策者要有扭转被动局面的决心和投入,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努力担当学风建设的楷模。中国大学要全面加强失范查处、建章立制、规范教育、文化建设等工作,从短期治理取得进展,到逐步走向健全长效机制。中国大学的学风建设需要大学共同体、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司法部门等联合应对,共同提出解决的办法。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