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培军等 来源:《科学》 发布时间:2025/5/12 16:06:20
选择字号:
转折点上,中国城镇化进程何去何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快速推进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定居城镇的实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深入人心,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中国方案”。

新型城镇化示意图。(古天赐、黄庆旭绘图)

  ?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城镇化与风险防控国际合作团队在《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系统回顾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十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基于这一进程在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文理学院地理系教授史培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双“达峰”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转型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布。作为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它将“以人为本”列为第一原则,设定了涵盖城镇化率、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服务供给、住房和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空气质量等广泛领域的城镇化具体发展目标,成为中国推动城镇化的纲领性文件。

站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国务院于2024年7月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人为本”理念首次为国家政策冠名。“这种措辞的延续强调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政策方向的重大转变,即从土地驱动的发展转向优先考虑民生福祉,从追求数量转向优先考虑城市发展的质量。”史培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而这一转变是在两个相互交织的‘达峰’背景下展开的。”

“首先,中国人口已进入下降阶段,在2022年达到14亿的峰值后开始减少。与此同时,未完全融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群体数量也开始减少。这些人在过去十年里一直是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但其中超过1亿人已经转变为正式城市居民,而有部分人则在经济增速放缓后返回了农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自然资源学院副院长黄庆旭进一步解释。

其次,由于地方财政压力上升、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曾经推动城市GDP增长的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开发潮现在已经失去了动力。这些都导致传统的扩张导向、土地驱动的城镇化模式越来越难以维持。

数说新型城镇化十年:成就透视

研究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设定的大多数定量目标已经实现,甚至超额完成。国家城镇化率增加了超过10个百分点,主要驱动力包括相邻农村地区发展并随后融入城区,以及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宽。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领域展现出的“绿色跨越”最令人瞩目。高铁网络从2014年的1万公里猛增至2024年的4.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80%,构建起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动脉。城市住房存量的人均面积从不足15平方米提升至25平方米以上,94%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标准,中国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LEED绿色建筑认证榜首。可再生能源推广与交通系统脱碳进程方兴未艾,到2023年底,电动公交车在2023年底已占中国公共巴士车辆的近70%,新能源汽车占总车辆销售量的比重也于2024年超过50%。

黄庆旭认为,城市内部的环境治理成效同样显著。“过去十年,全国城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66μg/m3下降到2023年约30μg/m3。以北京为例,重度污染天数已从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24年的仅2天,创下290天优良空气质量的监测新纪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建筑扬尘、电动汽车普及等多项措施与工程实施协同努力的结果。”

此外,随着与气候变化相关灾害的增多,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增强城市韧性的举措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先事项。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呈线性下降,受灾害影响人口总数和经济损失减少的占比明显减少。“手机和互联网连接的普及,有效助力了对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城市地区对气候变化相关灾害的暴露。”史培军指出,“随着城市日益互联互通并变得相互依存,努力在网络化的城市系统中建立功能性韧性已非常重要。”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合作团队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动力和问题挑战并存。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仍有短板弱项,城市就业岗位亟需有效扩展,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差距依然是城乡最显著和持久的不平等表现形式之一。

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问题同样凸显。在许多农村地区,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现象普遍存在,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和同质化趋势带来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和超实际需求开发。随着中国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上升,产业在不太有利的贸易和地缘政治环境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如何结合各自的环境和资源禀赋、文化和历史遗产,走上创新的、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将成为考验地方政府能力的关键命题。

面对多重挑战,研究勾勒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路径。在城乡关系方面,黄庆旭强调“双向流动”的重要性:“农村地区的活力对城市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除了将农民工融入城市结构外,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到农村创业,都有助于弥合城乡差距。”

而在产业转型方面,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距能够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独特机遇。“在国家‘双碳’目标下,我国西部地区迅速定位为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核心地区,努力吸引和发展人工智能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以及数字经济部门。东部沿海地区持续的高能源需求则可以创造一个以高压输电基础设施发展为中心的新增长领域。”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史培军充满信心,“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表明,通过快速城镇化发展和采用替代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虽然之前那种快速的、引人注目的城乡转变正在接近尾声,但‘中国方案’依然能为全球南方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国家提供宝贵经验。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涉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社会性和环境复杂性的转变。在相互交织的挑战、风险和机遇之间找到正确的行动方向,对于实现中国城市梦的全部承诺至关重要。”(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w3443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