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团队与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李国辉团队合作,设计构筑了一种高效选择性吸附分离二氧化碳/乙炔(CO2/C2H2)的分子筛材料,并结合结构解析及理论计算揭示了吸附分离过程中“离子门”效应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C2H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有CO2的生成。目前,CO2/C2H2分离主要依赖于高能耗的溶剂萃取和低温精馏方法。相比之下,吸附分离是一种更具前景的分离方法,特别是利用优先选择性吸附CO2的吸附剂一步获得高纯C2H2。然而,由于CO2和C2H2的动力学尺寸、极化率等十分接近,开发具有优先选择性吸附CO2的吸附剂仍面临挑战。
本工作中,团队提出基于“离子门”效应的小孔分子筛吸附剂设计策略。研究人员以小孔CHA分子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CHA拓扑结构的拆解,设计理想的骨架外阳离子个数及骨架硅铝比,并通过精确调控分子筛的硅铝比、阳离子类型及含量等参数,构筑了选择性识别吸附CO2分子的K-CHA分子筛,实现了C2H2的一步高效纯化,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结构精修,从原子层面确定了K离子在K-CHA骨架中的落位。进一步,研究人员结合理论计算表征揭示了K-CHA选择性吸附分离CO2/C2H2的机制。在之前报道的“离子门”效应中,占据孔口的离子短暂可逆地迁移使得气体分子扩散通过,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发现离子与气体分子会发生协同迁移,离子在不同的晶体学落位上将发生重排。这为“离子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该研究为设计选择性吸附分离的分子筛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2238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