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生态农业经济是一种融合农业、旅游、文化与康养等多元产业的综合性经济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充分挖掘乡村的田园资源潜力,通过创新设计、产业整合与品牌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的显著提升;其核心特征体现为“融合”与“增值”——打破传统行业界限,将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与休闲功能有机整合,使农产品在产业链延伸中实现价值跃升,推动乡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田园生态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扎根于乡村、融合农业生产与多元价值的经济形态,正日益成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推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对西方经济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理论的思想突破。健全的生态系统和完备的生态功能是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基础,生态功能的退化必将直接削弱生态产品供给的能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田园生态农业经济通过打造“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成为推动产业振兴的“新动力”;生态保护是基础,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维持自然风貌与田园景观,防止“城市化”建设对乡村生态造成破坏,是实现生态宜居的“新依托”;乡村文化是关键,田园生态农业经济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成为延续乡村文化的“新桥梁”。田园生态农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钥匙”,以融合性和可持续性为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农民为根本、以生态为底线、以文化为内核,结合地方实际探索特色模式,使其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支撑。
在生态农业产业领域,应结合地方实际,深入挖掘“土特产”潜力。首先,挖掘本土资源。围绕“土”字做文章,充分运用乡村的农产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征的“土产品”。其次,彰显生态产品特色。围绕“特”字求突破,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与乡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资源、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乡村新兴业态和生态产业新模式。再次,拓展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围绕“产”字发力,强化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建设,在研发、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集中发力,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转变。
在乡村经济发展领域,应顺势而为,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首先,以农耕文明为核心展开探索,以农业农村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连接,以旅游休闲为表现形式,实现农业、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水稻种植、茶叶采摘及农耕体验等活动,使游客能够深入感受农耕文化与乡土气息。其次,借助科技创新拓展路径。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呈现,使静态内容转化为动态展示、平面信息变为立体体验,从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再次,发挥乡村优良生态的优势。应立足于乡村的生态资源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构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在城乡双向流动方面,应充分激活要素,有效推动“三生型”融合。随着“城市中产”返乡投资农业,农业从业者需激活乡村的土地资产、闲置房屋及农村商业等资源,打造“生产-生态-生活”型一体化服务,例如发展农场结合房车营地等项目。同时,应关注城乡市场的发展动态,农业从业者不仅应提供多样性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还应把握农村新兴消费趋势,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因势利导,发挥乡村“新农人”作用。推动政策、科技与市场的协同发力,使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日益受到青睐,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三农”创新创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城市人才返乡也带来了新思想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田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不言而喻,乡村田园农业生态经济具有巨大潜力,将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有效推进必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使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成效。可以肯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政策的落地,田园生态农业经济将展现出广阔前景。在经济层面,田园生态农业经济有望成为乡村增长的新引擎,通过创新模式和优质服务提升规模效益,带动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在生态层面,将促进环境改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文化层面,田园生态农业经济将成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挖掘并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其创造性转化,焕发新时代风采。在社会层面,将有助于乡村的稳定与和谐,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增强乡村凝聚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