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rontiers of Medicine 发布时间:2025/10/10 15:39:09
选择字号:
FMD | 精彩荐读:针灸对女性相关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论文标题: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on women related health

期刊: Frontiers of Medicine

作者:Huichao Qin, Jiaxing Feng, Xiaoke Wu

发表时间:15 Feb 2024

DOI:10.1007/s11684-023-1051-5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导 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吴效科等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发表综述论文《针灸对女性相关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on women related health)。本文通过系统分析针灸治疗女性常见妇产科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总结了其在疼痛管理、多囊卵巢综合征、辅助生殖等领域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证实了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需开展规范化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使女性预期寿命延长了30年,但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导致健康质量提升不均。发展中国家女性仍受传染病和分娩相关疾病的困扰,而发达国家女性则更多面临慢性身心障碍。在此背景下,补充替代医学逐渐成为维护女性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中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核心疗法,凭借镇痛、抗炎及调节自主神经等作用,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已逾两千年。尽管其历史悠久,但对其疗效机制的系统阐释仍有待深入,这也限制了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吴效科等系统梳理了针灸在妇产科疾病中的临床证据与作用机制。研究团队通过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中1985年1月至2023年9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聚焦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相关并发症、妊娠期恶心呕吐(NVP)、产后尿潴留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揭示了针灸的多维度治疗价值。

在疼痛管理领域,针灸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已得到多项研究支持。例如,低频率电针可降低子宫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刺激三阴交(SP6)等穴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使疼痛评分显著降低。一项比较多个穴位与单个穴位(十七椎EX-B8)疗效的研究显示,针灸组疼痛缓解效果优于未治疗组,且经前干预效果更佳(表1)。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针灸能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效果仍需验证。分娩镇痛方面,电针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可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加速术后恢复,常用穴位包括合谷(LI4)、足三里(ST36)等,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促炎因子(如TNF-α、IL-6)及阿片类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表1 针灸治疗影响女性健康的疼痛相关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显示低频电针可降低循环睾酮水平25%,改善排卵障碍,且联合克罗米芬能将活产率提升至29.4%。其机制涉及激活卵巢颗粒细胞P450芳香化酶,抑制卵泡膜细胞雄激素合成,并通过调节miR-32-3p/PLA2G4A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针灸还能通过升高血清5-羟色胺水平,缓解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评分。

在辅助生殖领域,针灸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各阶段均展现出潜力: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期间,电针可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增加获卵数;取卵术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的镇痛效果与阿芬太尼相当;胚胎移植后,针灸通过上调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整合素αVβ3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使临床妊娠率提高至55.1%。其核心机制可能涉及调节子宫血流、免疫平衡及交感神经活性。

对于妊娠期恶心呕吐,内关穴(PC6)针刺或穴位按压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反射,抑制胃平滑肌收缩,降低妊娠特异性恶心呕吐量表(PUQE)评分。研究显示,针灸联合多西拉敏-吡哆醇治疗可使症状缓解效果叠加,减少止吐药用量。产后尿潴留方面,针刺关元(CV4)、中极(CV3)等穴位能通过神经反射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92%患者可在1小时内恢复自主排尿。

更年期综合征的管理中,针灸可降低潮热频率36.7%,改善失眠及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L-6、TNF-α等炎症因子及Wnt/β-连环蛋白骨代谢通路有关。激光针灸联合钙剂还能提升骨密度,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本综述通过整合高质量临床证据,证实了针灸在妇产科疾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挑战: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穴位选择与刺激参数存在异质性,作用机制的分子通路尚未完全阐明。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RCT,并结合多组学技术探索针灸的系统生物学效应,为制定规范化临床指南提供依据。

原文信息

标题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on women related health

作者

Huichao Qin1,2, Jiaxing Feng2, Xiaoke Wu2

机构

1. Department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36, China

2.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通讯作者

Xiaoke Wu

引用这篇文章

Huichao Qin, Jiaxing Feng, Xiaoke Wu.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on women related health. Front. Med., 2024, 18(1): 46–67

https://doi.org/10.1007/s11684-023-1051-5

https://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23-1051-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84-023-1051-5

感谢作者对Frontiers of Medicine的信任和支持。

期刊简介

Frontiers of Medicine是中国工程院院刊,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主办。期刊聚焦医学前沿领域的学术进展,关注国际研究热点与中国优秀研究成果,主编为陈赛娟院士、张伯礼院士和王小凡院士。主要报道领域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转化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和人工智能医学等,刊载文章类型包括Research Article、Review、Perspective、Editorial、Case Report、Comment、Letter等。

期刊已被SCI、PubMed、Scopus、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第三批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化学文摘数据库(CAS)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在202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医学大类中位列二区。

在线浏览

https://journal.hep.com.cn/fmd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1684

投稿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fmd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