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王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0 15:16:35
选择字号:
南沙群岛永暑礁迎来绿海龟宝宝

 

10月7日清晨,一场围绕绿海龟“生命第一程”的科学守护行动在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展开。面对藤蔓缠绕、天敌捕食和烈日暴晒等严峻自然挑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以下简称南沙站)科研人员首次清晰记录到绿海龟孵化的全过程,并通过精准人工干预,成功助力一窝刚孵化的绿海龟幼崽跨越“最后难关”。

今年7月,南沙站科研人员联合驻礁环保部门,首次在永暑礁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双方随即启动联合保护机制,在产卵场及周边设立“海龟联合监控与保护区”。8月10日与16日,科研人员先后两次记录到绿海龟上岸产卵的珍贵场景。历经52天自然孵化,这批海龟蛋于国庆假期顺利迎来破壳“新生时刻”。

一群小海龟爬向大海。南沙站供图,下同

  ?

针对前期观测中发现的“入海难”问题——包括底质偏硬、沙滩藤蔓阻滞及鸟类啄食等因素,导致幼龟无法成功入海,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疏松了表层硬质沙土、清理行进路径上的障碍,并布设临时防护网以减少天敌侵扰。这些措施在不影响自然行为的前提下,为幼龟打通了一条安全的入海通道。

永暑礁作为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的重要观测点,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已初步形成较稳定的绿海龟繁殖地,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据介绍,本次干预取得显著成效:本窝成功孵化的超过100只幼龟中,有95只已顺利入海,死亡率降至10%以下,与首窝约35%的死亡率相比,存活率实现大幅提升。

一群小海龟爬向大海。

  ?

“在52天的孵化周期里,我们每日监测沙滩底质与海水环境,系统收集生态数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沙站站长宋星宇表示,此次幼龟存活率大幅提升是“数据支撑+精准干预”保护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验证了在关键阶段实施适度人工辅助对提升绿海龟种群恢复效率的积极作用。

未来,南沙站将持续完善“海龟产卵场数据库”,深入分析底质环境、水体环境、气象条件等因子对孵化与入海成功率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南海岛礁海龟产卵期保护与孵化抚育策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