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昱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9/25 20:17:39
选择字号:
内部数据揭示:中国学者Science论文接收率仅为北美同行1/4

 

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学者向Science投稿,论文被接收的概率仅为2.3%,而美国和加拿大学者的接收率高达8.3%。

换句话说,中国学者在Science的“中选率”,只有北美同行的约1/4。

Science新闻网站近日报道了这项基于超过11万份论文投稿完成的内部数据调查。它将科研圈里长期的“隐忧”摆在了台面上:顶刊收稿是否存在偏见?还是说,差距由客观因素决定?

图源:Science 网站

  ?

多重差异

这项调查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计算机教授亚伦·克劳塞特(Aaron Clauset)主导,内部数据来自Science及其姊妹期刊Science Advances,共统计了超过11万份论文投稿,其中Science的投稿接近7万份。

结果显示,Science对所有论文的平均接收率为6.1%。然而,在国家层面上,差距异常明显:中国学者的论文接收率只有2.3%,而美国与加拿大学者则达到8.3%。

此外,机构知名程度、共同作者的数量,乃至学科主题,都在无形中塑造着论文不同的命运。

调查发现,知名机构的论文更受Science青睐。知名程度处于“第一或第二梯队”的机构,论文接收率为11.6%;而“最末梯队”的机构,接收率仅为3.4%。

共同作者越多,论文接收率越高。有10位或更多作者的论文接收率为9.9%,有1~5位作者的论文接收率仅为3.3%。

学科主题的差异,更让人感到残酷。调查人员将论文主题分为十大类,某类论文的接收率为9.6%,而另一类的接收率仅为1.7%。(为避免暴露作者和审稿人身份,并未具体说明是哪些主题)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研究员阿迪娜·戈德伯格(Adina Goldberger)未参与这项调查,但她曾研究过论文的同行评审。她说:“与其他领域相比,科学出版是一个较少进行自我反思的领域,Science这样的主要学术期刊是科学的守门人,调查Science对论文接收的数据,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和资金有真正的影响。”

2 编辑的“第一道门”

调查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事实:论文的命运往往首先掌握在编辑手中。许多稿件甚至还没进入同行评审,就已经被挡在“第一道门”之外。

统计分析显示,编辑的初筛比审稿人给出的建议更能影响稿件是否最终被录用。

Science依靠一支全职的专业编辑团队,这些编辑通常是前研究人员。Science Advances采用的则是期刊中更常见的模式——依靠外部编辑,这些外部编辑则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人员。

无论是Science还是Science Advances,编辑都会对投稿进行广泛地筛选,以避免审稿人工作量过大。那些在初筛环节被淘汰的论文,将永远没有机会在Science发表。

克劳塞特说:“这种多阶段的评估过程,有许多地方会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偏见或个人偏好影响。”

为推动后续研究,Science已授权克劳塞特及其合作者将调查结果发表成期刊论文,并公布一份免费的、面向公众的数据。

3 是偏见,还是结构性差距?

这项调查揭示了Science在论文录用方面可能存在的偏差,以及偏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存在偏见?

克劳塞特称,对于这些调查结果,有一些解释可以说得通。比如,来自知名机构学者的论文接收率更高,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学者更多地在做Science编辑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是总体上研究质量更高。

他还称,中国学者的论文接收率较低,可能是因为其论文主题对Science来说过于狭窄。也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学术奖励制度仍鼓励在Science发表论文,这导致许多人“不管成不成功,都盲目投稿”,投稿量大幅增加,成功率自然被拉低。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社会学院助理教授丹尼尔·法内利(Daniele Fanelli)没有参与这项调查,但他专门研究论文发表与同行评审。他提醒,不要过度解读数据,“任何两组都会有差别,比如不同国家、性别的论文接收率可能都不同,如果有人将此归因于偏见,那他得拿出证据”。

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提供出版建议的水文学家乔里·勒贝克(Jory Lerback)则表示,这样的数据可以帮助期刊追踪潜在的偏差。

Science的执行主编瓦尔达·文森(Valda Vinson)回应称,调查数据只到2020年,而在此之后,Science对中国学者论文的接收率有所上升,这可能反映了中国学术活动的成熟。

Science和Science Advances的主编霍尔登·索普(Holden Thorp)称,他和同事们允许这些内部数据被调查,目标是“愿意照照镜子,试着分析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关于如何减少差距,学界有不同声音。盲审(在投稿和审稿时,隐去所有的作者信息)被视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但Science还没有计划开展相关的对照实验。索普解释称,开展这类实验的成本非常高——不仅需要在投稿系统中专门编程,还要有足够大的规模,才能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事实上,此前研究发现,盲审也无法显著地减少偏见——在学科领域较窄的情况下,审稿人依然可能猜出作者身份。

一些期刊正在尝试降低产生偏见的风险。比如,为处于职业早期的研究人员设立指导计划,帮助他们提升“中稿率”。再比如,Science编辑对投稿的初筛尤为谨慎——每篇来稿都会先由一个外部专家委员会和至少三位内部编辑审核,再决定是否进入评审环节。

此外,人工智能(AI)有望帮助来自中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者提高写作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期刊对AI的使用政策不一致,且一直在不断变化。

参考资料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ose-papers-have-edge-em-science-em-unusual-study-journal-looks-mirror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