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主理人”三个字,像一股神秘野生的当代互联网真菌,悄无声息地从潮牌圈蔓延到了各行各业——如今连你楼下的煎饼果子摊老板,都可能自称“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主理人”。
是的,这年头,没个“主理人”title,仿佛就不配开店、做咖啡、搞艺术,甚至……做科研。
你没听错,连实验室都被“主理人”攻陷了。
@歪比小花、@本想做点科研的、@小盐气泡水
?
从街头咖啡馆,走向万物
这个火遍全网的“主理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起初,“主理人”是个很酷的词,它原指一些潮流品牌、小众设计师门店集创意、运营、文化输出于一身的核心创始人物。说白了,就是过去的“个体户老板”,但比普通的老板更有理念、更显品味、更具个性。
据说,上海是主理人密度最高的城市。在安福路这样的网红街道、小资圣地,一块板砖砸下去,就能精准命中10个主理人。
但后来,事情却逐渐跑偏。一个多月前,短视频博主@港妹妹join发布了一组“误入主理人咖啡店”的系列视频,视频中的演绎内容生动还原了消费者在某些街头咖啡馆的离谱遭遇:
进店消费像进了别人家的客厅,受到主理人店主和一众潮人朋友的冷眼打量;店主点单时中英文混杂,喜欢拽些消费者听不懂的咖啡圈名词,态度傲慢,神情中充满不屑;对经常光顾的熟客,他们却能瞬间切换出另一副面孔,主打一个微笑服务。
最要命的是,前面铺垫了这么多,一看菜单,发现每种单品都卖得死贵不说,口感是真的不佳。种种反向服务,不禁让消费者怀疑:自己是花钱买享受来了,还是花钱买罪受来了?
@港妹妹join
?
视频发布后很快爆火。广大消费者纷纷叫绝:“对对,这就是我上次去的那家咖啡店!”随后,网友们把对“主理人”的戏仿由咖啡圈推广至各行各业,一度出现万物皆可“主理人”的盛况。
卖肉夹馍的被称为“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猪脚饭店主被称为“广东omakase隆江料理豚足玉子丼饭主理人”;摸鱼的打工人,被称为“职场能量管理主理人”……
至于亲爱的科研朋友们,研究员变身“实验室主理人”;日常在实验室打杂的研究生,被称为“细胞房主理人”或“超净台首席主理人”;每天熬大夜写论文的博士生,则被尊为“一区SCI叙事主理人”……
是不是突然就高级了起来?
误入主理人咖啡馆
鉴于之前咖啡店、服装店、潮流酒吧等打下的战绩,“主理人”已经从人人艳羡的时髦认证词沦为了一个引发群嘲的贬义词,透着一股浓浓的“strong”(死装)感。
咖啡圈、服饰圈、餐饮圈主理人的毛病,科研圈主理人都有。谁叫咱科研人每天都和高端学术打交道,演起“装货”来可谓零帧起手,随便扮几下,就能将主理人饱受诟病的槽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说起来,主理人群体最受人诟病的槽点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身份装腔。那些活跃在网红街区的潮店主理人基本人均留学背景,张口就是古巴、北欧、不知名海岛的见闻,以此来彰显自己独特的生活理念和选品品味。
实际上,这些动不动吐几个古早外文词汇的主理人,可能只是代运营者,但就是不愿以“店长”或“服务员”的真面目接待消费者。
实验室主理人们有样学样。明明是给科研单位打工的,给实验室老板干活的,非要把自己说成“实验室主理人”或“实验室工位主理人”。国际著名学者的新鲜八卦那是张口就来,以此凸显自己在学术界的通天人脉。
@C-
?
说话“中西合璧”是主理人的“第二宗罪”。从店名到产品名,必须用一大堆生僻外语词堆砌,越抽象越好。和消费者交流时也必须保持中英文夹杂的一个语言习惯,更有甚者,还能多国语言混着说。
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掌握了好几门外语,只要能拽几个多数人都没听过的古早外文单词,能唬人就可以了。
科研圈主理人对此非常有发言权。能中英文频繁切换,甚至有时想不起某英文学术词汇的中文译意,是科研人学有所成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你不仅深谙国际学术界的那一套符号体系,还在领域内最前沿的国家或地区待过很久,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历及视野。
@DC.Innovator
?
介绍研究项目时,主打一个“吹”。经验丰富一些的实验室主理人吹嘘起来不会很直白,反之,他们会将实验项目糅合进自己的科研情怀中,为你讲一个故事。比如该项目的灵感最早出自自己早年于国外访学的一段经历……一旦你脸上浮现一丝困乏或疑惑,马上会被主理人判定为毫无学术前途的“土研”,丢给副主理人或手下的工位主理人对付。
规则霸权是网友们总结主理人的第三个槽点。进入“主理人”运营的小店,普通消费者会被很多隐形规则约束。例如,进店消费需要提前预约,哪怕店内空无一人,也只接待预约客户;在店内禁止打卡拍照;店内厕所不对外开放,要么是熟客才有使用权,要么是只能上小号。还有针对熟客和生客的两套服务规则:生客冷眼应付,熟客享受“私聊+热情推荐+撸猫撸狗”的尊贵待遇。
实验室“主理人”也是如此。进入他们的实验室,你需要出示来自知名导师的推荐函,持函方能面见主理人。加入实验室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由主理人说了算。如果你没有按照主理人的思路做事,他一定会用各种方式打击你,甚至区别对待,让你只想逃离。
@内六角
?
最后,价格虚高也是小店主理人最受诟病的一个点。
明明是普通、毫无新意的产品,却被主理人打上“原创”“小众”“孤品”“特调”等标签,卖出远超实际的高价。在上海街头那些主理人经营的咖啡店中,一些口感明显翻车的“特调”咖啡动辄标价大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消费者们对此怒斥:“为人为捏造出的‘情怀’付出高溢价,买到的却是主理人的白眼。”
在这一点上,实验室主理人也演绎出了自己的版本。明明是最基本的实验动作,在主理人一通天花乱坠的解说下,变成了领先世界的高精尖神秘操作;明明是实验室中随处可见的试剂和材料,在被冠上一个花里胡哨的名字后,瞬间成为有潜力角逐诺奖的“史诗级”成果。实际几斤几两呢?只有主理人自己知道。
少点“包装”,回归本质
所以,大家在嘲讽主理人时,是在嘲讽什么呢?
事实上,主理人一开始绝对是个褒义词。这个概念源自日本潮牌圈,指的是那种既懂产品,也懂设计,同时还有本事经营门店的复合型牛人。但经过这些年各行各业商家的重新洗牌,主理人早就变了味。
大多数主理人并不具备过去前辈们那种实打实的综合性业务能力,转而追求一些“显贵”的玩法。比如做餐饮的不再潜心研究最适合当地消费者的菜品,致力于提升菜肴的口感,反而热衷于借五花八门的概念、意象来包装菜品,打造某种有别于同行的“高级”品味。
而当一家店急于展现他们的品味、理念有多绝妙时,就会在无形中丢掉“顾客至上”的价值原点,将自命清高的身份构建凌驾于产品和服务之上。
值得深思的是,科研圈对“主理人”概念的接纳和戏仿,折射出当代学术生态的某些微妙变化。在传统的“教授”“研究员”等职称之外,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寻求更个性化、更富有时尚感的身份标签。
然而,这种身份包装的游戏也隐藏着值得警惕的隐患。当学术价值不得不通过“是否吸引人”“是否易于传播”“是否具有故事性”来评判时,一些重要但不够“炫”的研究方向可能会被边缘化。
在这场全民“主理人”的狂欢中,我们真正期待的,或许不是更多华丽的话术和精致的包装,而是回归各个行业的本质:咖啡馆提供好喝的咖啡,餐厅出品美味的菜肴,实验室产出扎实的科研成果。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说“我就是个做科研的”并为此感到自豪时,当我们不再需要借助浮夸的头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或许才是真正的进步。
毕竟,细胞不会因为你是“主理人”就长得更好,数据也不会因为你的人设高大上而变得更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负责人”,或许比当一个光鲜亮丽的“主理人”更有价值,也更为难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