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aboratories 发布时间:2025/7/31 14:43:00
选择字号:
化学类学术实验室安全与安保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偏差

论文标题:Biases in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of Chemical-Related Academic Laboratories

轮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813-8856/2/2/11

期刊名:Laboratories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laboratories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却经常暗藏风险。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金星龙教授等人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比物理风险更隐蔽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些“认知盲区”,正成为实验室安全的潜在威胁。

血泪教训:

2008年,美国UCLA实验室,叔丁基锂事故,一名研究助理丧生。

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遇难。

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盗取剧毒化学品投毒致室友死亡。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暴露出实验室风险管理的缺陷。研究揭示,相比工业化学实验室,化学学术实验室事故率显著更高,其中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风险管理中的偏差。因此,本文旨在为大学中与化学相关的学术实验室的安全和保障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期间提供偏见的想法。

五大偏差,暗藏危机:

系统偏差: 数据收集方法固有缺陷。例如,基于单一文化背景设计的实验室分类法,可能无法普适。

不确定风险事件偏差: 最容易忽视!过度关注已知风险(如操作失误),却忽略“黑天鹅”事件(如外部恶意破坏、信息盗窃),导致安全(Safety,防意外)与安保(Security,防人为破坏)管理严重失衡。

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过度依赖个别“典型”事件或经验做判断。

可得性偏差: 更容易想起的(如最近发生的事故)被误认为更可能发生。

锚定偏差: 被初始信息(如第一次听说的事故)过度影响后续判断。

算法/模型偏差: 风险评估模型假设不当、数据不具代表性(如只分析特定高校数据),导致结果失真。

社会/人际偏差: 团队中“随大流”思维,压制不同声音,导致风险判断片面化(如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最危险的盲区:安全与安保的割裂

研究特别强调,“不确定风险事件偏差”最为普遍且致命。实验室管理往往侧重防内部意外(安全),却严重忽视防外部恶意侵害(安保):

一个门禁问题: 敞开实验室门便于火灾逃生(安全),却大大增加化学品失窃、数据泄露风险(安保)。

一瓶化学品: 易燃易爆品随意放置是安全隐患,若被恶意获取用于制毒或武器,则是重大安保事件。

建议:

安全安保一体化: 风险管理必须同时覆盖意外事故(安全)和人为破坏(安保),资源投入需平衡。

应用“EVIL DONE”模型评估安保风险: 从暴露性(Exposed)、关键性(Vital)、标志性(Iconic)、合法性(Legitimate)、易毁性(Destructible)、涉众性(Occupied)、邻近性(Near)、易得性(Easy) 八大属性,系统识别实验室的“吸引力”和脆弱点(例如:未上锁的危化品柜=高“暴露性”;关键数据无访问控制=高“易得性”)。

组建跨学科团队: 汇集安全、安保、化学、管理等多领域专家,减少个人认知局限。

善用技术,警惕算法偏见: 物联网(IoT)、AI可助力实时监控预警(如环境参数异常、未授权进入),但需警惕训练数据偏差导致的AI误判。

持续培训与文化塑造: 利用VR虚拟实验室等新技术加强沉浸式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打破“经验主义”抗拒变革的心态。

实验室安全无小事。识别并克服风险管理中的深层偏差,特别是弥合安全与安保的鸿沟,构建系统性、前瞻性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守护科研人员生命安全、保障国家科技资产的关键一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