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实习生冉含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8 17:37:43
选择字号:
研究解析沙子岭猪肉质机制 营养方案实现瘦肉多口感好

 

猪肉品质性状的形成是动态的,机体营养状态可直接或通过基因表达等方式间接影响肉质性状的形成。研究、开发、有效利用我国特色优良地方品种猪资源是提高猪肉品质、解决困扰我国猪肉品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科研团队,围绕沙子岭猪肌纤维发育和脂肪沉积规律等肉品质性状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开展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近期发表于Animal Nutrition、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等期刊上。

该团队研究阐明了沙子岭猪肌纤维发育和脂肪沉积规律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系,发现沙子岭猪优良肉质形成的关键窗口期是150至210日龄,血清中肌酐及左旋肉碱含量可作为沙子岭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的代谢标志物;C16:0和C18:2n6c是沙子岭猪肌肉组织中的主要脂肪酸,肌肉中鹅肌肽、C16:0和C18:2n6c可作为优良肉质的指示指标。

研究揭示沙子岭猪肌纤维发育和脂肪沉积与优质肉质性状形成分子机制,筛选出调控沙子岭猪肌肉生长的关键基因miR-885-5p、CRYAB,及调控脂肪沉积的 GADD45a、CRTC3。miR-885-5p 靶向 COL1A1 促肌细胞增殖,借 PI3K/Akt 通路抑肌细胞分化、促快肌纤维形成,助肌肉生长;CRYAB 作用类似,还能通过抑 MAPK 通路达相同效果。CRTC3 借调控钙离子信号影响脂肪代谢;GADD45a 则通过两种途径,分别调控皮下脂肪和成肌内脂肪。

团队还建立沙子岭猪肉品质和瘦肉率协同提升的营养调控技术,给沙子岭猪研发出能让肉品、瘦肉率一起变好的喂料方案,先把饲料蛋白量比行业标准降 20%,这样猪的肉色、脂肪酸更优,肌内脂肪无显著变化,还能少长无用脂肪、多产瘦肉;关键生长期再喂谷氨酸,瘦肉率提升7.66%、肌内脂肪提高40.26%,可能是肠道里Spirochaetota菌种多起作用,还能少用16.55%豆粕,省钱又增收。

上述系列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jcsm.13752

https://doi.org/10.1016/j.aninu.2024.07.01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8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科学家构建超声响应型脂质纳米颗粒平台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