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3 14:14:40
选择字号:
东周秦人贵族的个体生活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对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居安墓地开展高精度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牙结石淀粉粒证据,为揭示东周时期秦国贵族个体生活史,理解古代先民营养状况、社会分层以及饮食习俗提供了新视角。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核心学术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SCIE&AHCI索引)中。

据文献记载,春秋早期,秦国领土分布关中西部地区,关中东部则受晋国控制,随着秦晋的扩张,二者围绕着河西地区的控制权争夺展开了数百年的战争,在此背景下,秦国出于战略目的在渭南地区修建了“王官城”这一军事要塞。居安墓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居安村,考古学证据与历史文献结合推测该墓地与王官城密切相关。研究聚焦于居安墓地中两座随葬青铜器的等级贵族墓葬:一座为年轻男性墓主(M8),另一座为年轻女性墓主(M158),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墓中还发现了两名殉葬个体。丰富的随葬品和殉葬现象表明了墓主人的贵族身份,也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独特样本。

为深入探究个体一生的饮食变迁,研究团队采用了多学科科技手段协同分析。综合分析结果勾勒出一幅由社会身份和性别定义的饮食图景。男性贵族的一生饮食均以小米为主食,并伴随极高的动物蛋白摄入。其骨胶原氮同位素值显著高于附近遗址的普通平民和本研究中分析的女性殉葬个体,印证了古代肉食者常指代社会地位较高人群的历史记载。女性贵族的饮食模式呈现独特轨迹。尽管地位显赫,但其动物蛋白摄入量明显低于男性贵族,甚至低于其墓中那位女性殉葬个体。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儿童期,植物性食物中小麦或水稻等C3类植物的比例显著升高,在约七岁时达到峰值。牙结石淀粉粒分析识别出了稻米、大麦或小麦、粟或黍以及薏米的淀粉粒,表明其饮食来源多样。殉葬个体的同位素数据描绘出社会底层的饮食状况。女性殉葬个体的饮食以小米为主,肉食摄入水平最低,骨胶原氮同位素值与附近遗址普通平民相当,反映了殉葬者植物性食物占主导、动物蛋白匮乏的边缘化特征。

牙结石淀粉粒分析图版     课题组供图

  ?

这项研究表明,食物消费不仅是生物需求,更是深刻的社会文化实践,编码着个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个体一生的饮食结构受到年龄、性别和社会角色的系统性塑造,从婴儿断奶、童年成长到青少年社会角色的确立与成年后可能的迁移,人生不同阶段的身份转换都可能伴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通过追踪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饮食变化轨迹,本研究揭示了稳定同位素分析在重建古代社会动态、追溯个体生命历程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本研究工作得到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0494-025-01843-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这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