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6 15:02:57
选择字号:
每一篇科学家评传“都达到C刊论文的水平”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大象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本报记者 李芸


201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仪式上,曾批评国内科学家传记存在情节杜撰的问题。他希望大家都知道“传记文学这种写法是错误的、要不得的”。

“国内科学家传记做到严谨且通俗的确实不太多。”但在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看来,有一系列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每一篇都达到C刊论文的水平”。

这股“清流”来自《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人物评传”栏目,栏目持续至今已有46年。刘兵与《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王大明、编辑部李斌一起担任主编,精选栏目内的230余篇文章,历经6年整理、编辑,于近日推出了五卷本的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持续至今的科学家传记宝库

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中国科学院创设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为配合改革开放和党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拨乱反正,杂志社的3位创始人钱三强、李昌和于光远等精心组织了“人物评传”栏目,为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作传。

当时操刀这组稿件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比如,写了希尔伯特、欧拉等多篇数学家传记的胡作玄,是中国科学院原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主要研究近现代数学史,通晓英法德等八国外文。写了多篇物理学家传记的戈革,是科学史家、翻译家,一生著译字数多达1500万,曾因研究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作出的突出贡献获“丹麦国旗勋章”。

作为“评传”,作者要在准确概括传主生平事迹的“传”上再作“评”——分析和评价其思想、性格、行为和贡献,挖掘其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揭示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此,每一篇科学家传记都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和严谨的学术表达之上,即便是那些已被反复书写的科学家,这组作品仍有大量原创性内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在1981年上大二时,就在学校图书馆读过《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里的论文不一定都能看懂,但‘人物评传’更普及,文章体量又不太大,1万字左右,所以我每篇都看,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坚持到现在的《自然辩证法通讯》,一直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准;坚持到现在的“人物评传”,其作品也一直保持着“C刊论文的水平”,作者队伍则扩展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的学者。

就这样,持续了46年的栏目逐渐成为一个科学家传记的宝库,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内容质量之上乘、可读性之强,在国内的中外科学家群体传记中可以说无出其右。

有蔡元培,没有爱因斯坦

从宝库中开发出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丛书,收录了230多位科学家的评传,许多名字耳熟能详,例如数学领域的欧拉、伽罗瓦、阿贝尔、黎曼、陈省身、吴文俊,物理学领域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钱三强、王淦昌、束星北,化学领域的李比希、维尔纳、侯德榜、卢嘉锡、徐光宪,等等。

丛书3位主编在人物挑选特别是整理分册时费尽心思。最终入册的科学家不仅有欧美科学领域的名人,还有许多亚洲科学家,例如印度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拉曼、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以及巴基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萨拉姆等。

科学殿堂里的巾帼英雄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包括为原子弹的制造创造前提条件的德国女物理学家迈特纳,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杰出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曾经遭受歧视的女数学家爱米·诺特等。

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收入了蔡元培与梁启超的传记。蔡元培参与了辛亥革命以后近30年间科学和教育事业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梁启超则是教育了不止一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先驱”。此外,奥杜邦、古道尔、罗尔斯顿等博物学家也在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

当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也发现了丛书中的“缺项”,“一些重要学科的奠基人如化学领域的拉瓦锡、门捷列夫,生理学领域的巴甫洛夫,生物学界的达尔文,包括爱因斯坦,书中没有他们的内容”。

这与“人物评传”栏目以作者投稿为主不无关系。王大明介绍说:“从出书的目的导向提选题,向合适的作者约稿,是栏目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希望后续的结集成书能让‘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更具体系性也更为完善。”

看到科学活动的复杂面向

我们为什么读科学家传记?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答案。或许想知道聪明的脑袋是如何炼成的,或许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面对失败,或许是想看看科学探索的过程有多曲折,又或许仅仅是想一窥科学家普通的一面。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主编胡志强看来,“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能够帮助大众更加清楚地了解科学活动的复杂面向。因为这些传记有三个注重:注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注重科学家创新性发现的思维过程、注重科学的复杂社会影响。

“传记关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前辈、社会条件等诸多方面影响;关注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特征、方法特征以及情感特征,包括科学家在面临各种困难时的态度和选择;既关注推动科学进步的科学家,也关注有重要成就同时有某些负面影响的科学家。”胡志强说,“这让大众能更加准确把握科学家精神的特征。从科学传播的意义上讲,这组文章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当然,读者在阅读这套丛书时大可放轻松——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序言中给读者的阅读建议是:第一无须以高山仰止的姿态,第二可以设身处地观察和思考,从科学家的喜怒哀乐中反思和体会他们的失败和成功。

他说:“如果读者朋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科学原来并不神秘,科学家也很普通,他们不过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努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略窥科学门径了。”

《中国科学报》(2025-05-16 第3版 读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岳衡山首次拍到“水凤凰”清晰影像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