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华大学团队展望 6G 通信创新方向:从系统视角推动技术变革 Engineering |
|
论文标题: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 Toward 6G
期刊:Engineering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2023.03.011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清华大学葛宁、姜春晓、陆建华合作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3 年 12 月刊发表了题为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 Toward 6G”(系统视角下的 6G 通信创新展望)的观点述评文章,系统展望了 6G 通信创新方向。文章指出,无线通信可能已进入面向系统的时代,需从系统视角解读 6G,推动技术创新。
回归 6G 需求源头
6G 应是需求导向的网络,需满足物理、连接和服务层面的新需求,如广域覆盖、更高性能和服务质量等。然而,1G - 5G 主要解决本地独立同分布需求,6G 则需应对广域场景下的复杂不确定需求。
以广域宽带覆盖为例,我国偏远地区宽带覆盖不足,海洋宽带覆盖缺失,传统蜂窝模式难以实现广域覆盖。因此,需重新思考多种技术发展方向,如采用新天线结构、建立全频段电磁传播模型、探索新基带技术、设计新协议栈和回程设备等,以满足 6G 广域宽带覆盖需求。
此外,6G 服务更加多样化,现有 5G 网络架构难以满足其 QoS 要求。应考虑云、网络、边缘和终端的技术升级,如探索云数据中心智能化发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支持定制化 QoS、建立边缘安全机制和实现终端模块化设计等。人工智能将在这些技术迭代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架构向 6G 演进
现有 5G 网络难以满足新需求,向 6G 演进的网络架构应提上日程。网络架构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满足多样化全球数字服务需求。受介观科学启发,卫星 - 地面一体化网络架构有望提供泛在网络服务,分为服务集成、网络协议集成和空中接口集成三个层次,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
同时,应考虑网络效率和用户体验质量,权衡灵活性和复杂性,设计结构化和模块化协议栈,提高协议集成效率。网络安全也至关重要,应建立安全评估准则和跨域协同管理机制,控制恶意流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图 1. 面向6G的卫星-地面网络集成架构?
频率资源的分配和开发
频谱资源稀缺,现有资源分配和利用方法不适合 6G 应用场景。按需分配资源是潜在解决方案,可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利用效率,但会产生动态需求与资源匹配等问题。
需从系统角度完成按需分配资源工作,将多系统优化问题转化为多域协同优化,考虑资源粒度、挖掘资源特征、设计动态匹配规则等。此外,还需探索太赫兹频段等新资源和空间指向等新利用方法,满足 6G 系统级需求。

图 2. 多域资源协同利用示意图?
范式转变的基础研究
面向系统的时代,6G 基础研究需新范式。应从系统角度解决问题,包括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基于应用需求选择技术、探索变革性新途径构建新系统。当前基础研究强调需求导向,如语义通信研究,可通过先验知识减少传输数据量,转变通信架构,降低带宽需求。
此外,6G 发展还需解决跨域传输和跨介质传输中的系统级问题,建立统一规范和验证方法,开展跨介质信道模型和信号处理等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应关注系统性问题,建立技术支撑网,研究人员应介入产业链,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从系统视角全面分析了 6G 通信创新方向,包括需求源头、网络架构、频率资源和基础研究等方面,为 6G 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学术界和产业界推动 6G 技术进步。
文章信息:Ning Ge, Chunxiao Jiang, Jianhua Lu.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 Toward 6G. Engineering, 2023, 31(12): 19–24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3.03.011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全文
https://www.engineering.org.cn/engi/EN/10.1016/j.eng.2023.03.011
推荐阅读
崔铁军院士团队新成果:语音操控电磁超表面,赋能多领域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数字孪生技术
全球最古老最高工业产能页岩气勘探相继取得突破
6G 两大特征,将颠覆传统移动通信,开启未来通信
2025年元旦贺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