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一项由上海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以及联影智能等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人群冠脉疾病大规模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中国多中心回顾性连续队列,纳入1.63万例接受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患者,结合联影智能CTA斑块智能分析系统,首次构建冠脉斑块空间图谱,解析冠脉粥样硬化年龄、性别特征,并对比中西方人群,为本土诊疗策略优化提供关键循证依据。
论文截图
据了解,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致死致残的首要心血管疾病,我国疾病负担尤为突出。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国内心血管患者达3.3亿人,其中冠心病患者1139万,且患病率持续上升。
CCTA因无创、高分辨率成为诊断CAD及评估斑块风险的首选诊断方式,其可通过量化斑块特征为风险分层提供依据。但在临床实践中,传统CCTA诊断依赖人工手动操作,制约诊断效率与同质性,并且现有国际指南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存在适配性不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系统梳理中国人群CAD特征,为中国CAD防治体系提供临床与科研支撑,研究团队于2023年启动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收集了来自全国42家医疗中心的20089例患者数据,按照统一的临床与影像标准,最终构建包括16300例高质量CCTA的研究队列,并使用联影智能CTA冠脉斑块智能分析系统展开统计分析。
经过近2年的系统调研,研究团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首次量化证实男女在冠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存在约20年的时间差(阻塞性狭窄差18年)。女性整体病程更为延后,但在50–55岁绝经后加速进展,75岁后进展速度超过男性,提示激素水平变化与动脉硬化进程密切相关;第二,斑块主要聚集于三条主冠状动脉的近端,多位于侧支分又点的稍上游位置,反映解剖结构在斑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为深入认识冠心病发生规律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相比北美,中国临床人群总体斑块负荷更低,且钙化进展更快,呈现不同的病变演化模式。
此外,该研究除得出中国人群CAD的特殊规律,还依托研究积累的大规模人群数据,进一步验证并打磨联影智能CTA斑块智能分析系统的性能。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对CCTA图像从解剖识别到斑块量化的全流程自动化解析,在冠状动脉分割与标记、斑块检测与量化、高危斑块识别及狭窄分级等核心功能上,均展现出优异性能。
“基于大规模人群数据,我们已全面验证联影智能CTA冠脉斑块分析系统的临床价值。借助这一工具,我们能够更早识别CAD高危患者、及时启动干预措施,有效提升诊疗效率。”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兼帅府放射科主任王怡宁透露,未来将深化与联影智能的合作,推出更多贴合临床需求的AI产品。
联影智能首席技术官吴迪嘉表示,此项研究填补了CTA冠脉斑块分析领域的证据空白,进而形成完整的科研证据链。“我相信,这套全链路AI应用未来将释放更大潜力,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科研突破与临床诊疗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据悉,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王怡宁、吴迪嘉和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第一作者为上海科技大学访问学生、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心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张佳胤。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940-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