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草原生态系统地下地上生产力稳定性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
|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文明团队通过连续4年测定,解析了长期割草利用和不割草条件下,增水和施氮对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机制。11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Functional Ecology。
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持草原生态功能与服务的基础。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变化因子均会对稳定性产生影响。然而,当两类因素同时作用,如何协同调控草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短期观测,而且普遍忽视植物群落地下生产力的稳定性,这可能导致人们对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理解出现偏差。
基于此,白文明团队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进行了长期割草、模拟增加降水和氮沉降的交互控制实验,通过连续4年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解析了长期割草利用和不割草条件下,增水和施氮对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割草利用显著改变了增水与施氮对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路径与效应。在长期割草利用下,增水直接增加了地上稳定性,而施氮则通过降低物种异步性降低了地上稳定性;不割草下,增水既直接增加了地上稳定性,又间接通过增加物种异步性使其增加,而施氮对其无显著影响。这表明,长期割草利用通过削弱增水对物种异步性的正效应和加剧施氮对物种异步性的负效应调控了二者对地上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对于地下稳定性,在长期割草利用下,增水与施氮均通过增加禾草功能群地上生产力而增加了地下稳定性;而在不割草下,增水通过提高物种异步性促进地下稳定性,施氮则通过增强禾草功能群地上生产力而使其增加。这表明,长期割草利用通过放大增水与施氮对禾草功能群生产力的正效应,进一步强化了二者对地下稳定性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系统阐明了长期割草利用和不割草下增水和施氮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产力稳定性维持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为在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内蒙古典型草原的适应性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7020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