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王金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9 7:58:59
选择字号: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达国际水平
 
本报郑州11月8日讯(记者史俊庭 通讯员王金花)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研究院等单位承担完成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情势分析与评价”,通过了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鉴定认为,该课题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对诸如黄河之类开放巨系统、水沙关系复杂河流的水沙变化规律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负责人、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首席专家姚文艺教授告诉记者,他们以黄河健康修复这一重大命题作为出发点,以量化说明人类活动对水沙过程现状的影响程度、分析近期水沙变化原因、评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预测未来黄河水沙变化情势、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作为攻关目的。
 
经过3年的探索研究,课题组在水沙系列突变诊断方法上取得突破,提出了基于独立同分布理论的划分方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
 
针对黄河流域产汇流特点,课题组对SWAT模型产流机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具有时间、空间二维降雨过程分布变量的暴雨洪水泥沙模型,分析了流域水沙变化的成因,阐释了大规模开矿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机理,明晰了黄河上中游1997~2006年水沙变化成因,定量评估了水利水土保持、开矿、大型灌区引水等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预测了未来黄河流域不同水平年水沙变化的情景。
 
依据大量的室内外科学试验,课题组揭示了坡面流也存在挟沙能力现象,首次建立了坡面流挟沙力公式。基于流域下垫面抗蚀力概念,提出了下垫面综合抗蚀能力的定量表达方法,并利用GIS技术,研发了基于下垫面抗蚀力的人类活动对产沙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
 
课题组还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果的核查校正方法,明显提高了分析数据的可靠性,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着大规模、多类型、数据异源的水土保持措施统计数据科学核查的技术问题。
 
据悉,课题研究成果已被《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等采纳,并在多所高等院校教学和相关研究中得到应用。
 
《中国科学报》 (2012-11-09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