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13 8:26:55
选择字号:
黄河泥沙变害为宝觅得新出路

 
2012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于7月9日结束。图为黄河水经过小浪底水库的泄洪洞泄入黄河下游。新华社供图
 
■史俊庭
 
长久以来,泥沙淤积问题始终威胁着黄河安澜,科技工作者一直探索黄河泥沙治理的出路所在。日前,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成立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从该中心了解到,多年来,黄委持续探索从战略资源高度来处理和利用泥沙,为黄河泥沙找到了变废为宝的新出路。
 
“我们要站在黄河流域治理的战略高度,转变思路、科学规划,利用好源源不断的黄河泥沙资源,通过泥沙资源利用与黄河治理的有机结合,改善泥沙灾害问题。”该中心主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江恩慧介绍说,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人口众多。多年来,黄河治理问题受到高度重视,黄委也实施了“拦、排、调、放、挖”来处理黄河泥沙。然而,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属性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河道的淤积、防洪形势的严峻是永远要面对的问题。
 
同时,他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泥沙资源利用和黄河治理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解决黄河泥沙难题的切实可行的出路。
 
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黄委为此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发现淤地坝技术可拦截泥沙,并实现增地增收,近期还开展了砒砂岩改性作为新型筑坝材料研究。
 
在黄河宁蒙河段,黄委探讨了在十大孔兑区放淤造田技术,用于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在黄河小北干流,连续开展了大规模无坝引洪放淤研究和试验。
 
在黄河下游,黄委开展了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和放淤加宽加固标准化堤防建设,大大缓解了黄河下游防洪的严峻形势。
 
对于水库泥沙,黄委长期开展了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库的拦粗排细、异重流塑造等泥沙拦排技术研究,近期还专题进行了深水水库的泥沙扰动、启悬、抽取、驱赶、输送和排放等技术探讨及试验。
 
此外,黄委还开展了利用黄河泥沙制作人工防汛石料、建筑材料和引沙进入采空矿井等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促进了黄河泥沙经济发展,并可减少采空区坍塌等地质灾害。
 
“以上成果说明,我们对黄河泥沙处理与利用已初步积累了一些成果。”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薛松贵说。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的需求,社会上对黄河泥沙的资源利用需求持续增加,急需建立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于一体的泥沙资源利用研发平台和中试转化推广示范基地。
 
专家认为,应该通过这样一个基地,实现政产学研集聚,进行顶层设计、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将淤积在黄河河道、引黄渠道及水库(闸)中的泥沙经过重置或再造实现资源利用,促进黄河泥沙资源工程化、产业化发展,使黄河泥沙“变害为宝”。
 
以此为基础,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江恩慧表示,科技发展到今天,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不能仍停留在“处理”的消极理念上,成立该中心,为进一步拓展黄河治理的战略措施与工程技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据记者了解,该中心的名字有两层意义:一是标志着治黄科技工作者对黄河泥沙问题的认识从被动消极处理转向了主动、有序、有效、持续利用;二是意味着黄河泥沙从让人无奈的“灾害”代名词变身为阳光下的资源。这也正是治黄科技工作者不再提泥沙资源“化”利用,而定位于泥沙资源利用的原因所在。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时明立则指出,资源利用是黄河泥沙处理的升华和最终出路。这不仅是维持黄河健康、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和民生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2-08-13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