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段,全长约286 km,该河段具有断面宽浅、水流散乱、冲淤幅度较大、主流摆动不定等特点。游荡型河段这种特殊的演变特点,是与其河床边界条件密不可分的。由于黄河下游游荡段滩岸组成物质相对较粗,黏粒含量较少,缺乏抗冲性,故该河段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运用期间(1961-1964年),下游河段年均冲刷泥沙约4亿方,其中有近35%的泥沙来自滩地的冲刷与崩塌。在近期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阶段(1999-2005年),高村以上游荡段冲刷泥沙约5.9亿方,其中有近一半来自滩地的崩塌与走失。分析可见,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的原因并非上游来沙冲刷,而是滩岸土体的水流冲刷和洪水后的崩坍,在清水冲刷期,尤为突出。
由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夏军强、吴保生等撰写的《黄河下游游荡段滩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分析》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该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他们首先分析了花园口至高村游荡段近期的滩岸侵蚀情况,然后对这一河段的10个典型滩岸进行了现场查勘与室内土工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游荡段滩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定量解释了游荡段滩岸侵蚀严重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游荡段大部分滩岸土体属于黏性土,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垂向分层结构,滩岸土体因黏粒含量少、抗冲强度弱,其起动切应力(0.1~0.3 Pa)比近岸平均水流切应力(2~3 Pa)小一个数量级,故容易冲刷;第二个原因:滩岸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土体含水率增加而降低,其凝聚力可由34 kPa急剧降低到4 kPa,故滩岸土体容易在汛期发生崩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本研究首次较为全面地查勘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游荡段的滩岸侵蚀情况,对滩岸土体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得出了游荡段滩岸土体的组成及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是河流动力学领域基础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所得到的试验数据及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全面研究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而且也能为动床河工模型试验及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中关于滩岸变形模拟方面提供参考。(来源:人民网科技)
(《科学通报》,2007 52 (23): 2806-2812,夏军强,赵寿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