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一舟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08-6-25 11:1:15
评论:学术不端不是简单的“品行问题”
真正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引发了道德沦陷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称,院士群体科学道德面临挑战。他表示,当前一些学术腐败现象令人震惊;有些学术不端行为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个别院士疏于对学生和助手的管理而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因夸大成绩而受到质疑。为此,在院士大会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在消费主义大潮的席卷之下,似乎已经没有一块净土,就连处在学术高端的院士群体也不再坚守传统的学术理念和道德准则,沦落为媚权与爱钱的“凡夫俗子”,这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故而,我很赞赏徐匡迪院长敢于直面当前院士群体学术道德不高、学术腐败等学术不端现象频发的积极姿态,也理解其重申“品行端正”的良苦用心。
 
长期以来,不论是学界还是坊间,都抱有这样的心态:学术不端是一个道德问题。是学术道德素质不高,造成了如今“院士群体科学道德面临挑战”的尴尬现状。似乎只要将具有学术腐败等学术失范行为的“学人”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揪出一些学术道德败坏的“害群之马”,“警示”整个学术界,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就可以逐渐根除泛滥的学术不端现象。但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学术不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品行问题”,单方面从道德入手解决学术不端现象,注定治标而不治本。
 
伪造或者虚报相关学术成果、甚至进行幕后学术买卖交易……这些已经蔓延到院士群体的行为,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缠,有形形色色的暗箱操作,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缺失问题。将学术不端泛道德化,一味进行道德的口诛笔伐或者呼吁倡导,不但不能令人信服,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真正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引发了道德沦陷。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现行学术体制的落后和不规范、不健全,使之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唯成果是举”的学术评价体系催动了学术浮夸之风,资本和权力对于学术的渗透导致了学术腐败,监督惩罚机制的形同虚设让少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抛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并非仅仅因为学术道德的基石遭遇着史无前例的消费主义浪潮冲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制度来狙击消费主义的颠覆和解构。
 
由此可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呼吁院士的道德自律固然重要,但尽快对弊端日益明显的学术体制进行“改造”更重要。用科学有效、完善有力的制度去规范、去监督、去惩处,才能从根源上遏制这种歪风邪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