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碧晖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4 2:18:45
评论: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
 
在一所大学里,校长承载着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育人责任。无论从领导决策还是管理调控,大学校长都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一段时期以来,大学校长职业化成为热门话题。何谓职业化,在社会分层中,职业指依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和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指要有专门从事大学经营和教育服务的职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要具备某种能力和特质的社会群体,并由任命制的官本位转为聘任制的经营者。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我们正成为教育大国。但是,我们不是教育强国,大学教育更具差距。大学里大师稀缺,也未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大学排名靠后,建校才十几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其排位竟列我国百年名校之前。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但大学的官僚化和校长的职务角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行政化的模式和要求,许多校长并不是教育家,也很难成长为教育家,即使成为教育家也被刚性的退休年龄淘汰了。在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大学里,集权化、程序化、刚性化成为大学管理的特点,而大学精神所应有的灵活性、宽容性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工具化的大学教师怎么可能办出有特色的大学。时下越来越遭非议的大学评估,就是这种行政化的结果。现在都在议论加大改革力度,大学怎么改?我以为,一是要继续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是按照职业化要求,搞好大学校长的遴选工作。这里只说说大学校长的遴选工作。
 
职业化校长最主要的是要有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他们的素质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校长应是教育家,懂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在《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中,有评论说:“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涌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如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上海交通大学的邓旭初、深圳大学校长罗征启等。他们为改革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下形成的陈旧、僵硬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勇敢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前三位校长和我都很熟,他们没有一位是院士,也都不是博士生导师。当然,如果有很高学术水平又懂教育和会管理的,也可以当校长,例如钱伟长、杨福家等。但如果只是学术水平高,一般是不一定当好大学校长的。
 
其次,有职业精神和管理能力。敢于负责、敢于解决问题,敢于严格要求是著名校长的共同品质。它在过去普遍存在,现在依然随处可见的“怕犯错误、左顾右盼、遇事不表态”和“工作松懈、怕得罪人、因循守旧”形成尖锐对比。敢于负责总要得罪一些人,而实际中是好人不能得罪,不好的人也不能得罪,因而成了缺点、错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包括校长不作为,为什么老好人吃香,为什么庸才占据领导岗位,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是非不分。
 
其三,当大学校长就不要做学问,要专心致志做好管理工作。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教授前年在新疆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上说,当官就不要搞科研,搞科研就不要当官。我是赞同的。过去有一句话说:“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校长是很忙的,怎么可能又当校长又搞学问。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就说自己从来没有带过研究生。现在一些大学校长自诩自己当校长,又带了多少博士生。我认为要么就没有当好校长,要么就误人子弟。十多年前,一位院士当一个名校的校长,询问我如何发表施政演说。我说你一定要讲一条,就是牺牲做学问的时间,搞好学校管理。我还给他设计了一条口号:“我当院士为人民,我当校长也为人民。”大学校长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练。因此,校长任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平均任期20多年,个别达到40年。
 
其四,要关心社会、锐意改革。科技史证明,科学得不到社会的支持,本身不可能发展。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外,还有面向社会的功能。据我了解,在高校中,朱九思和邓旭初是最早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刘道玉在高教司工作时,对恢复大学招生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转型中,大学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和社会一起成长。
 
最后,要有创新精神。现在到处讲创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就拿全国大学的校训来说,差不多都是那几句话,什么“团结、求实、创新”之类。十多年前,我在创办一个不大的职业技术学院时,提出的办学理念是“职业型、大众化、开放式”。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理论上超过中专生,动手强过本科生”。等我卸任后,通过所谓“全民公决”方式,改成“学以致用”的套话,把人才规格改为“思想好、懂理论、会操作”的空话。有意思的是,最近教育部发文,说职业院校要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办好。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有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大学校长,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科学时报》 (2008-11-4 B1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