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0 4:21:15
蒋正华:中国科技发展需要“第三只眼”

 

近几年,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兴起,然而一些民间组织还在努力前行时,另一些却已经销声匿迹。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作为一个国际民间组织,从3个创始人开始,至今已有100多位院士,在民间组织中声名鹊起。为此,《科学时报》于10月15日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蒋正华,请他解读中国民间科技组织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提升空间。
 
《科学时报》:请您谈一下民间科技组织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蒋正华:科学本身即源于民间。17世纪的科学就是一些有兴趣的人士组成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如科学沙龙、假日聚餐会、业余闲聊等非正式的交流团体,其间,无资格资历之别、地域派别之异,更无性别歧视,在探索科学奥秘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给予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些民间特征至今都应该在科学团体中保留。
 
到18世纪产生了政府主导的科学机构。从中国科技发展看,政府主导的科研机构具有强大的力量,从上世纪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神舟七号,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在国际社会中,非政府组织(NGO)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民间科学组织对国家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互补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起到了政府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
 
比如1972年,苏联和美国等国科学家经过五六年的讨论准备后,在奥地利维也纳成立了国际性的民间研究机构——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尽管当时国际社会还处于东西方冷战时期,但是已经出现我们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了寻求国际合作解决这些问题,该所为处于冷战中的东西方关系建立了合作的桥梁,由来自苏联、美国等东西方10个国家的优秀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组,摒弃政治理念的不同,从地理角度和多学科层面解决全球问题。
 
伴随全球化步伐,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面临一些全球问题的复杂性,广泛的民间接触起到积极作用。
 
民间科技组织与政府、国立科研机构间能够保持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科学时报》:目前民间科技组织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是什么?
 
蒋正华:中国古代甚至近代是相当漠视科学研究的,一些创造发明也被称为淫巧之技而不受重视。我们的现代科学观起步比较晚。上世纪初期,几位志同道合的前辈同道酝酿成立的中国科学社是第一个民间科技组织,他们出版了《科学》杂志,目的就是要普及科学于中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科学。今天凡谈中国科技史,必不能绕过中国科学社。民间科技组织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可见一斑。
 
当前非政府组织在国内的状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还不够完善,这和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关。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民间组织自身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生存能力比较薄弱,自身的制度建设也需要加强。
 
中国整个社会对于慈善事业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民间资金的使用也逐渐活跃起来。与国外的发展一样,未来民间资金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将会加大,而随着政策的完善,非政府组织将会逐步活跃起来。
 
《科学时报》:如何构建政府科技部门与民间科技组织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新格局?
 
蒋正华:进入信息社会,无论是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还是民间科技组织,皆须保持科学发展初期的组织行为特征。即科学研究人员要从学派的小圈中钻出来,打开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藩篱,科研人员互相之间要诚挚地交流学术、展开广泛的争鸣。
 
我希望政府科技部门建立一套立体的科技平台体系,打破国立机构和大学对国家科研垄断的局面。比如,国家有关科技资源分配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条件,平等对待民间科技组织。举例而言,首先是使民间科技组织能够平等申请国家课题。另外,国家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也应能够允许民间组织进入。这些都应该尽快建立可行的制度。我们需要在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与民间科技组织之间形成公平竞争、广泛交流的氛围。
 
我做过联合国的一些项目,觉得其中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联合国对一个科研课题立项之后,不是直接交给某一个大学、科研机构或者科研人员,而是筛选一家有资质的民间机构,将项目交给这家机构去执行,它会帮助项目单位去实施,有时甚至将来自不同大学、科研单位的人员组成一个科研攻关团队,这家有点类似中介的机构则从中收取12%左右的执行费。但它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跟进、评估等工作。这样放开手之后,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则一方面可以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去把握课题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了解社会的新的需求。
 
《科学时报》: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为例,您认为民间科技组织所具备的优势有哪些,国家如何引导发挥这一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
 
蒋正华: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人才荟萃,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地学、遥感测绘以及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界带头人,具有跨行业、跨部门和多学科人才荟萃的优势。
 
这些最高水平的专家掌握了大量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代表了本领域科技进步水平,并且这些专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些专家汇集在一起对一些项目作出的评价结论、提出的咨询建议、提供的科技服务,具有科学技术的权威性。并且由于是独立于政府和国立机构之外的“第三只眼”,因此更具有客观公正性。
 
另外,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的民间组织,没有个人、小团体和部门的利益纠葛,也使其具有客观公正性和超脱的社会地位。
 
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交往,这是民间科技组织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民间科技组织可以承担许多不宜或难以由政府直接承担的事务。比如,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第三届目前正在酝酿中,很有可能就会放在台湾地区举办,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力,它在棘手问题上,可以起润滑剂的作用。
 
同时,发展非政府组织在一些方面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在解决国际争端和纠纷中,民间组织可以从中协调,使政府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利益。
 
《科学时报》 (2008-10-20 A1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