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铭揆等 来源:《地貌学》 发布时间:2024/6/6 16:29:45
选择字号:
黄土塬区沟谷区域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可有效减弱侵蚀强度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最为宝贵的土地资源,因其地势平坦,易于耕作,有比黄土墚、峁区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谷侵蚀剧烈导致塬面萎缩加快,威胁到黄土塬的生产生活和人居安全。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最为重要的两种植被恢复模式。但是,在黄土塬区小流域,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其沟谷侵蚀和地貌演化存在何种差异,一直缺乏定量和深入的认识。这方面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估黄土塬区退耕还林和还草工程的固沟保塬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球关键带与生态环境安全团队金钊研究员课题组以甘肃省庆阳市南小河沟的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和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9年7月和2022年7月两期高精度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对两条小流域沟谷侵蚀、沉积及相应的地形地貌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对比。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暴雨频发背景下,黄土塬区将面临较高的侵蚀风险,而在沟谷区域进行人工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减弱黄土塬区沟谷侵蚀的强度,起到十分好的固沟保塬效果。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出版的《地貌学》(Geomorphology)。(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行勇)

地貌演化方面,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自然恢复草地小流域沟床面积增加了 17.6%,沟坡和沟间地面积减少了 1.4%,沟缘线长度减少了 4.4%;相反,人工植树造林小流域沟床面积减少了 8.8%,沟坡面积增加了 5.3%,沟间地面积减少了 9.9%,沟缘线长度减少了 11.4%。其中:(a)沟谷侵蚀发生后沟缘线后退示意图;(b)自然恢复草地小流域沟谷侵蚀发生后沟谷面积缩小和沟床沉积拓宽示意图;(c)人工植树造林小流域沟谷侵蚀发生后沟谷面积扩大和沟床收窄示意图。

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植树造林小流域沟谷侵蚀和沉积的空间分布特征。图片均为作者论文图片

文章相关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omorph.2024.109243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