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骐等 来源:《古脊椎动物学报》 发布时间:2013-4-9 16:03:34
选择字号:
科学家发现维曼嵌齿象化石
 
在近年甘肃野外考察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博士与来自兰州大学和甘肃省博物馆的合作者在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长鼻类下颌标本,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 dp4, m1齿列。经对比研究,该标本为一未成年维曼嵌齿象化石(Gomphotherium wimani),为该类群动物形态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近期《古脊椎动物学报》(51卷1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下颌骨标本虽然有些残破且表面风化严重,但完整保存p3, dp4, m1齿列,提供了清晰完好的形态鉴定特征。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
 
嵌齿象是长鼻目中已灭绝的一种长颌乳齿象类,最早发现于东非埃塞俄比亚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进入欧亚大陆,中中新世迁入到美洲。在早-中中新世时期,嵌齿象广泛分布于非洲和欧亚大陆。由于分布广泛和演化快,是陆相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
 
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