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学者对话山区少年,直面AI时代的 “一个也不能少” |
|
文丨《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
9月24日,人工智能科学家、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苗春燕来杭州参加云栖大会。她这次来有个特别任务: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AI学者一起作为“科学大咖”,与十多名来自偏远地区的师生对话。
苗春燕没想到的是,孩子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差点把她给问住了。
“如果把AI比作一个超级英雄,您觉得它最厉害的技能是什么?”提问的是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实验二小五二班学生罗晴芊。
“很厉害的问题,我得想一想再回答。”苗春燕略加思索后说,“它最厉害的,就是它可以帮助人。AI可以化身为‘小天使’或者机器人保姆来帮助老人家。这个答案你们满意吗?”
现场小朋友们纷纷点头。不过他们接下来的问题更加脑洞大开:AI怎么帮助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擅长美术的机器人做数学题会不会特别慢?AI能不能脱离网络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AI变强大之后会给人们带来危险吗?AI有没有可能会代替人类?……
这些孩子们对AI五花八门的想象,让苗春燕很欣慰,她惊讶于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知道他们都来自边远山区,她觉得,无论来自哪里,孩子们都一样聪明,AI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在智能化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苗春燕(中)等科学家与孩子们交流。
?
AI时代的“一个也不能少”
这些有机会来云栖大会和苗春燕等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是一群来自“少年云”的孩子。
少年云的全称是“阿里巴巴少年云助学计划”,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21年发起、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共同建设。他们通过基于云计算的“无影云电脑”,为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捐赠“AI云教室”,让乡村师生也能用上云技术支撑下的运行流畅、不必担心运维问题的“超级电脑”,希望以工具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更早激发孩子们的数字创造力。
云栖大会栖友会活动上,张献涛(持话筒者)与孩子们互动。
?
这类公益项目为何用云电脑?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无影事业部总裁张献涛说,云电脑没有主机,计算、存储都在“云”上,可以跨终端、跨系统使用,“永不过时”。
河南省夏邑县歧河乡中心小学是少年云今年新一批捐助校之一,副校长赵海涛受邀参加了今年云栖大会的少年云活动。由于AI云教室还没投入使用,他对学校未来的信息科技课分外期待。
“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们以前的电脑,光开机就得十几分钟,孩子上课前都要提前去开。”赵海涛说,现在少年云给他们捐助了云电脑,感觉“终于好起来了”。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他想让学校18个班级都上信息科技课,这也让他觉得“责任更大了”。
“说实话,来到云栖大会看了一圈,好像现在到处都在说AI,我现在有点吃不准怎么去教孩子。”他说,在他们学校,就算是教师,对AI的认识也很模糊,“不知道咋去教学”。
赵海涛所说的情况很有典型性。当前,我国边远地区的科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据阿里巴巴面向3000所学校的线上调研和近200所学校的线下调研显示,农村县域相关教育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人员方面,配备专职信息科技老师的学校不足5%;设备方面,调研中75%乡村小学电脑已使用7年以上。
设备维护难、配置难,师生“不敢用”“不会用”“用不了”,这也直接造成乡村师生的数字素养普遍较低,“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能力与城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这也是阿里巴巴发起少年云助学计划的初衷。其做法非常朴素:基于阿里云AI云教室的技术,为国内偏远山区县和海岛的乡村学校捐建“云教室”,为城乡教育均等化提供技术和工具支持。
以工具公平,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河南老乡”,张献涛经历过信息闭塞的年代,他对赵海涛所描述的场景感同身受。
“我就来自不发达地区,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见过的最先进的产品是电视机。”张献涛说,今天,AI驱动下科技进步更快了,但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也享有受科技教育的权利。“我们推出少年云计划,就是希望通过云技术,让边远地区的小朋友能有更好的条件接触这些前沿的东西。”
他还给赵海涛吃下一颗“定心丸”:针对受捐助学校缺少科技教师的情况,阿里云会安排授课老师免费来杭州统一培训。
同样来参加少年云活动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三小信息科技教师葛华,比赵海涛幸运得多。早在2023年,汪清三小就进入了少年云的捐助名单。
“我教了20多年的信息科技课,经历过四代电脑,感受可太深了。”在云栖大会上,葛华在交流中不由得感慨。她说,从以前的无盘工作站、带“大头”显示器的“386”“486”,到现在常见的台式机,她从没用过云电脑这么先进、好用的设备。
AI云教室上课时的情形。
?
在AI云教室里,一根网线、一台显示器、一个键盘,边区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体验式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科技。
葛华说,以前的电脑用不了几年,学生上个课随时会出现软件卡了、硬件坏了、中病毒了等各种状况。一节课下来效率很低不说,孩子们也慢慢对信息科技课失去兴趣。2023年底,少年云给汪清三小捐建了一间可46人同时上机的云教室,最高兴的就是她。“云电脑速度快、免运维,还有专门的教学互动工具,孩子们课堂内外都可以用,大家都可喜欢了。”
经过一年多的应用,AI云教室已经完全融入了师生们的日常学习。在现场,汪清三小六年级学生庄静颐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做的“哪吒智能体”和“敖丙智能体”——一款可以模拟哪吒和敖丙的个性和她聊天、学习的“AI伙伴”。
截至2025年9月,少年云已为青海、河北、四川、浙江等25个山区、海岛的350多所学校建设了云电脑机房,35万多名师生拥有了专属个人的云上计算和学习空间。
阿里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少年云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已超过1万节特色课程在云机房开设,学生的AI互动超过61万次,不少学校的学生编程量比过去增长300%。同时,云计算形式大幅降低了学校计算机教室的人力成本、用电成本以及专业维护成本,累计节约用电28090度。
前沿科技的“贴地飞行”
黄桂晶(花名“逍雪”)是阿里巴巴少年云助学计划的负责人。在她的理念中,设备完善只是个开始,她更希望看到孩子们的变化。
在浙江杭州淳安枫树岭小学有个名叫江浩的孩子,10岁才第一次接触电脑。他胆子小、不爱说话,却喜欢图形编程。有了AI云教室,他能够在课后时间捣鼓自己的编程作品,并一跃成为了伙伴们眼中的“小明星”。以前从不主动和人交流的他,现在会热心帮着同学们解决电脑问题。
枫树岭小学接近6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许多孩子的父母是双双外出打工,孩子们和他们的唯一联系,就是周末回家的时候用爷爷奶奶的手机和父母视频通话。黄桂晶看在眼里,就和老师们商量,每周固定时间让孩子们用AI云教室里的云电脑跟父母视频。一次,有个女孩在视频时看到那头的妈妈穿了件新衣服,喊着让妈妈站起来给自己展示。直至今天,她仍记得女孩当时脸上的笑容。
“我们把云电脑这些技术带给孩子,不是为了凸显阿里的技术产品有多牛,更不是为了凸显科技成果有多强,而是‘贴地飞行’,尽我们所能去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让他们去面对未来不一样的人生。”黄桂晶说。
AI云教室的落地应用范围,当然不止少年云捐助对象。
张献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近两三年来云电脑越来越火,许多中等、高等学校的合作伙伴慕名而来,要在其所在地区推广AI云教室等模式。2024年初,无影事业部将云教室的运营经验进行总结、梳理,打造标准化的产品。
他说,随着用户量的提升,AI云教室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第二中学信息科技课老师曾建认为,如果云电脑能够以较低成本来建立云教室的话,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所有的计算都在云上,这很好,这是未来。”曾建说,“不管是海边的孩子还是山里的孩子,他们看向老师的眼神,都有求知的渴望。他们都是聪明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一样的机会,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向往、充满兴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