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万年前,某颗恒星的爆炸可能将宇宙碎片抛向地球。天文学家现已缩小这场星际事件的潜在元凶范围。
今年初,德国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亥姆霍兹中心(HZDR)的Dominik Koll 团队在太平洋五千米深度的金属岩石中发现放射性铍-10异常峰值,经测定其形成于约一千万年前。这种铍同位素仅在宇宙射线撞击地球大气时才会产生,因此研究团队推测其可能源自远古超新星爆发。9月23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
超新星爆发或曾向地球喷射宇宙射线。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
维也纳大学的Efrem Maconi 团队通过“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已绘制银河系数十亿恒星位置与运动图谱)锁定两个潜在超新星源。通过回溯近两千万年来约2700个星团相对于太阳的轨道,并计算各星团在此期间产生超新星的概率,他们发现一千万年前铍峰值出现时,有70%的概率在距地球300光年内发生过超新星爆发,30%概率未发生。
若爆炸确曾发生,最可能的近源(200光年内)是年轻星团ASCC 20,较远距离则可能由OCSN 61星团引发。另一佐证是:一千万年前太阳系正处于银河系更拥挤区域,即被称为“拉德克利夫波”的巨大气体尘埃星云中。
Koll表示:“这值得深入探究。若Maconi团队能完全排除超新星可能性,我们便可放弃该解释,但现有结果确实引人入胜。”他指出需更多恒星运动模型验证,但该发现与地球地质记录中750万年前宇宙尘埃放射性同位素峰值吻合。由于尘埃传播速度远低于近光速的宇宙射线,超新星宇宙射线先抵达地球产生铍峰值,数百万年后尘埃才到达的设想虽难以证实,但符合逻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55625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