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7 21:07:30
选择字号:
研究完成玉米农艺性状遗传互作网络图谱

 

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在《生物技术通报(英文)》(aBIOTECH)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448份玉米自交系在三个生态环境下的表型表现,通过整合单性状GWAS、多性状联合分析(MTAG)和遗传网络构建等手段,深入挖掘了18个关键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识别出多个具有多效性的调控基因,并揭示了性状间潜在的遗传关联与共调控网络。

玉米。aBIOTECH供图

  ?

玉米的农艺性状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如株高、穗位高、开花期、穗长、籽粒行数等,受多基因调控并受到环境强烈影响。这些性状不仅自身遗传机制复杂,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影响,常呈现出明显的遗传互作与多效性特征,即单一基因能够同时调控多个表型性状。传统的单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多以单一性状为研究对象,难以全面揭示性状之间潜在的遗传关联和共调控机制。

研究首先开展单性状GWAS分析,共识别出558个与18个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并定位到457个候选基因。进一步进行多性状联合分析,共检测到546个显著SNP,其中182个位点为单性状GWAS未能识别的新位点。

深入分析显示,上述位点在不同性状间具有较高的共享性,并广泛参与细胞分裂、激素信号转导和代谢合成等关键生物学过程,暗示这些基因可能在株型构建、开花调控及产量形成等多个环节发挥协同作用。这些结果为解析玉米复杂性状的遗传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上述结果的遗传网络图谱。结果显示,多个数量现状遗传位点(QTL区域同时调控多个性状。研究共检测出49个“枢纽QTL”,这些“枢纽QTL”在网络中连接2个及以上性状,可作为开展多性状联合改良的重要靶标。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整合GWAS与多性状分析的新策略,还建立了玉米农艺性状间遗传互作网络图谱,为发掘多效性基因、理解复杂性状调控网络以及开展智能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42994-025-00241-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微打印传感器助力早期疾病诊断 想要大脑更年轻?研究人员建议这样吃
“彩虹”工具库让细胞内部可视化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