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凤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8/23 19:31:20
选择字号:
洞察“风云”,气韵超然——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8月22日10时05分,一位毕生洞察“风云变幻”的科学家,告别了他深爱的云图寰宇,与世长辞。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荣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南京逝世,享年91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伍荣生先生

抗日烽火中许下拳拳报国心

1934年,伍荣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少年时期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战机时常袭扰我国沿海各地。怀揣“航空救国”的梦想,1952年高考时,他毅然填写了航空系,希望有朝一日能飞上蓝天,保家卫国。

然而事与愿违,政审时的“出身问题”让伍荣生与航空系失之交臂,“我当时在名单上找了好长时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以为落榜了,后来有人告诉我,南京大学气象系把我录取了,一看果然如此,当时还是非常高兴的。”

1952年的夏天,高高瘦瘦的伍荣生背着行囊,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南京大学,由此踏上人生的“风云”之路。

初入南大气象系的伍荣生,发现气象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还暗暗闹了一阵子脾气”。

但导师们的循循善诱,让他意识到,气象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虽然它的研究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大气,但它涉及到复杂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而这也正是伍荣生所擅长和喜欢的学科。更何况,气象领域也有很多高深的问题值得去研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科学理论等待去探讨。

渐渐地,伍荣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1956年,伍荣生以优异成绩从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并留校成为气象系的一位教师,自此开启了他的教育和科研生涯。

 

矢志不渝,提出“四力平衡”边界动力学模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伍荣生的办公室,他最喜欢的这首诗被挂在显眼位置,这也是他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伍荣生带领研究团队在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大气波动动力学和大气锋面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而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边界层动力学与锋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各项科研成果中,他和团队潜心研究的“四力平衡”的边界动力学模型尤为引人关注。1982年,伍荣生与团队提出这一模型,即惯性力+摩擦力+折向力+气压力=0。

为了验证这一新模型,伍荣生埋头实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几个月过去了,实验却毫无进展,研究陷入了困境。

“我从小就很固执,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始终充满了执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死磕。”终于,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山重水复间,伍荣生蓦然想起了在1972年,一位英国学者的一个有关数学与物理现象的解释,该解释曾略去非线性平流项的作用,并得出过不完全的解。

柳暗花明,伍荣生对计算进行了合理简化,首次完整地处理了惯性力的作用,并求得了边界层风速的解析解。

后来,他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形、摩擦和锋生等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系列研究工作。伍荣生强调,特色研究的形成,是与团队的合作共进分不开的。

20世纪80年代,伍荣生意识到,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将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中小尺度动力学将成为我国大气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他开始着手组建中尺度灾害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

在伍荣生领导下,该实验室在中尺度锋面动力学、边界层动力学、强对流系统动力学等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富有特色的、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实验室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处理、软件开发等应用研究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的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该实验室被遴选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专门从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

伍荣生与学生讨论问题(左二为伍荣生)

言传身教,推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伍荣生奉行的为师之道。教学中,他会告诉学生问题的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他会给我们一个切入点,一个范围,然后让我们自己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1984年进入伍荣生的研究小组,他坦言,从如何选题、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到如何将问题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他经历了伍荣生“手把手”的指导。

伍荣生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尤其是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认为大气科学学科的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数理基础。

为此,他曾特地为研究生开设了《大气科学中的数理基础》,并专门请数学和物理领域的专家来为研究生上课,讲授数理学科中的经典理论和最新发展。

伍荣生的学生、南京大学教授方娟回忆:“在那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年逾花甲的伍老师一直和我们一起坐在下面听课、记笔记。”

伍荣生也时刻提醒学生,学习数学物理知识是要用数理理论解决大气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他曾说:“天气图一画,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波动。这个波动是怎么演变的?怎样影响到我们的?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七十年的教育科研生涯,伍荣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培养了一大批气象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和领军人才。

对于自己的导师,谈哲敏非常敬重。“他很纯粹、很淡泊。”在谈哲敏看来,老师总是喜欢翻翻新书,他对科学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喜欢去研究,没有太多的功利性。

这正映照出伍荣生推崇的“五然”之境——处人蔼然,自处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无事悠然。

正如他曾经所说:“一个人的生活与追求,应该像大千世界中的天气现象一样,无论怎样变化,都有规律可循。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南京大学供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