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事都不合时代的……打击我不怕,打击就打击,对国家有益处我就做。”这段话,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生前留下的一段影像。白发苍苍的她身着简朴的毛衣和马甲,对着镜头说出了这句凝结着她一生信念的话。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
?
生于1914年的何泽慧,自小就对科学研究,尤其是物理相关的知识展现出强烈的热情。1936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当年的第二名,便是她未来的丈夫——“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日寇的摧残。在此背景下,何泽慧接受山西省资助,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留学。为拯救风雨飘摇的中华大地,她毅然选择了技术物理系实验弹道学专业,希望以科学知识为武器保家卫国。
然而,该校实验弹道学属于军事敏感专业,有着专门的规定,不招收外国人,更不招收女性。面对根深蒂固的偏见,年仅24岁的何泽慧毫不畏惧。她找到系主任据理力争,用聪慧的头脑和爱国的热忱打动了对方,成为学校该专业第一个外国人、第一名女学生。
有人好奇地问何泽慧为什么要来搞军工。何泽慧回答:“我就是想造枪、造炮,打日本人!”
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常常一个人在实验室测量真实枪炮的弹道数据,一天分析几百张相片。1940年,她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掌握尖端武器技术后,满怀报国信念的何泽慧第一时间想要回归祖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阻挠了她的脚步。此时,德国政府规定任何人不允许离开柏林,她因此被迫滞留海外。
在无法回国的日子中,何泽慧并未颓废,而是辗转于多个实验室和研究所继续着自己的研究。1945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瓦德尔·博特教授和助手根特纳的指导下,她首先观察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存在。这一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为“科学珍闻”。
科研事业的成功,并未掩盖何泽慧报国的初心。在研究的同时,何泽慧未曾放弃寻找回国的机会。为此,她写信与正在法国巴黎留学的大学同学钱三强联系,两人关系也因一次次书信往来逐渐升温。1946年,何泽慧前往巴黎与钱三强成婚,并留在巴黎与丈夫合作开展研究。同年12月,夫妻二人宣布了他们震动国际学界的新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近60年后的一次采访中再度被问起这项伟大发现时,90余岁高龄的她笑着说:“要发现东西容易得很。只要工作细致点,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细致的精神贯穿了何泽慧的研究生涯。1948年,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放弃了在海外的优渥生活,一同回到战火尚未散尽的祖国,投入我国物理事业的建设中。随后,她一直坚持工作、探索,持续为我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011年,何泽慧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她的一生,如新星照亮科学的康庄大道,照亮后人的前行之路。她超越时代的壮举将与她的精神一起,永远铭刻于人们心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