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Polymers期刊栏目新任主编——清华大学危岩教授 | MDPI 人物专访 |
|
期刊名:Polymers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polymers
本期人物专访,Polymers期刊(ISSN 2073-4360)有幸邀请到期刊新任栏目主编——清华大学化学系危岩教授。此次访谈中,危岩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个人的科研经历,对期刊及本栏目发展的愿景,以及对青年学者的寄语。
学者介绍

清华大学化学系 危岩 博士
清华大学化学讲席教授,江西临川人,北大本科和硕士(1977-1981)、纽约市立大学博士(1986)、MIT博士后(1986-1987)、德雷斯尔(Drexel)大学助理教授(1987)、杜邦冠名副教授(1991)、正教授(1995)和瓦格纳讲席教授(2004)。曾获国家杰青(1998)、中国科学院杰出海外学者(2003)和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5)称号。作为国家最高层次引进人才,于2009年全职加盟清华,研究方向为纳米高分子材料及生物医学、能源、水处理、水凝胶、智能器件和3D打印技术。已发表论文 1339 篇(SCI被引 69100余次,H 指数 130)。2014至2023每年被列为最高被引用的科学家之一。危岩教授现担任Polymers期刊“Innov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栏目 (Section) 的主编 (Section Editor-in-Chief)。
访谈内容
1.Q: 担任“Innov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栏目的主编对您来说是怎样的经历?您对这个角色有何期待和目标?
A:
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Innov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栏目能够推动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支持包括年轻科学家和不同地区研究者的多样性,为不同背景的作者提供发声的平台。通过发表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升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严格把关文章的科学和技术标准,通过同行评审过程保证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将该栏目带上一个新台阶,与世界知名杂志相媲美。
2.Q: 您是如何看待开放获取这种出版模式的?
A: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出版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革模式。它允许科研知识成果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使同行和社会公众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使用这些成果。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使用。开放获取模式为科研成果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但同时也需要迎接平衡作者的经济负担和保证出版质量的挑战。
3.Q: 您对Polymers未来的发展以及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何愿景?
A:
对于Polymers期刊未来的发展,我有以下几点愿景:1. 持续提升学术质量,通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确保发表的研究成果具有高质量和创新性。同时,扩大国际合作,与更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携手,深化聚合物科学的全球交流与合作。2. 支持年轻科学家,通过设立奖项和提供资助等措施,为年轻科学家在高分子领域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发表开启绿色通道。3. 推动跨学科研究,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探索聚合物科学在新材料、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4. 加强知识传播,利用开放获取的优势,提高研究成果的可访问性和可视性,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Polymers期刊将继续在推动聚合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思想的快速并优质的平台。
4.Q: “Innov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栏目将定位于领域内新兴前沿的研究方向,您认为在未来几年,哪些研究课题会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兴趣?
A:
“Innov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栏目的发展应紧密契合科研的前沿方向与人类和国家需求。如:高分子合成新理论和方法;钠/锂离子和全固态电池;阴离子交换膜和燃料电池;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电解水催化剂;可植入生物电极;疾病诊断和医疗成像及治疗;柔性或可穿戴的智能器件等等。这些研究课题既涉及到材料的合成和性能优化,又深度融合了对能源的可持续,环境友好性的考量,充分发挥聚合物科学和技术在多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5.Q: 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您 (团队) 目前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吗?
A:
我们团队的研究兴趣广泛,一直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的合成方法、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并探索其在电子器件和光热转化中的应用。结合有机和无机材料,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材料。研究微孔和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和分离过程中的应用。开发新型的牙科骨科修复材料。研究树枝状和手性化合物的自组装行为,以及其超分子结构的性质。开发新型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和监测生物过程等等。
6.Q: 我们注意到您的科研经历非常丰富,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促使您选择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国家?
A:
我觉得我的科研生涯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是1977年进北大化学系学习。当时我对化学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希望能进文史哲专业,但那年北大只给我化学一个选择。进北大后我真心爱上了化学直至今日。第二个是考取奖学金赴海外求学并选择了学术生涯,独立的追求自己好奇心的满足。第三次是最重要的一次。2009年响应祖国的召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全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立誓为国家和清华的教育与科研事业健康服务30年。我对国内科研环境充满信心,国内基础科学、技术和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拥有充分的人才储备,但在国际视野方面还普遍狭隘。我回来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国外先进的科研视野和职业精神带回国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壮大祖国的人才梯队,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Q:您有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的求学工作经历,您认为哪位科学家(或导师)对您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A:
自从事科研事业以来,与我合作过的科学家数不胜数。其中,对我影响巨大的导师有几位。首先是我大学和硕士时候的指导老师冯新德教授。冯教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人才。并且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学会独立思考,追求对社会对人民有意义的科研成果。第二个是我的博士导师欧迪安(G. Odian)教授,他对科研的近于苛刻的严谨态度、低调和从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对我影响极深。第三个是我在麻省理工的博士后导师温内克(G. Wnek)教授,他比我大两岁,多年来就像是我可信赖的大哥。他人格高尚、知识面广而渊博,在做人做事方面对我的教诲甚多。第四个是我的荣誉导师麦克德尔米德(A. MacDiarmid)教授,他引导我进入导电高分子研究领域。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能与他合作20多年是我终身的荣幸。
8.Q:在科研道路上,您认为科研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能否给青年学者一些建议?
A:
我认为,从事科研工作需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科研创新的初心和源泉。多年来我讲课时一直强调:“为财、为权、为名、为奖而做科学的人找错了工作”,科学家享受的是发现和发明的过程,而非单纯追求个人名利所带来的好处。科研工作者必须培养独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现有知识和研究结果进行质疑和验证。科研往往是一个艰苦、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年轻人必须扩大知识面,不能只懂自己的一两个课题,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跟上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发展。此外,科研中的失败是常有的事,从失败中学习并继续前进。科研之路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祝愿每位青年学者都能不躺平不内卷,快快乐乐的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步,取得自己的成果和满足。
栏目介绍
“高分子科学与技术创新(Innov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栏目致力于促进聚合物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栏目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合成单体和聚合物的研究到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复杂应用。它促进跨学科合作,旨在为全球社会面临的紧迫环境和社会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此外,它还包括具有纪念价值的“特刊”。我们诚邀提供开创性和机械见解的投稿,以及报告该学科重大进展的文章。
https://www.mdpi.com/journal/polymers/sections/Innov_Polym_Technol
Polymers 期刊介绍
主编:Alexander Böker, University of Potsdam, Germany
期刊主题涉及聚合物化学、聚合物分析与表征、高分子物理与理论、聚合物加工、聚合物应用、生物大分子、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循环和绿色聚合物科学、聚合物胶体、聚合物膜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
2024 Impact Factor
|
4.9
|
2024 CiteScore
|
9.7
|
Time to First Decision
|
14 Days
|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
2.6 Days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