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5 9:28:43
选择字号:
研究生学制调整缘何“有长有短”

 

■彭湃

近年来,高校的研究生学制调整问题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学生对此尤为关心,因为学制关系到所交学费的高低、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以及学位论文研究的进度和延毕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在这方面,近期不同高校似乎采取了一些截然不同的措施。

一方面,包括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校,纷纷宣布将部分专硕研究生学制从两年延长至3年。但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则以 “卓越班”或“拔尖班”等形式,将部分学生本博贯通的学制缩短至6至7年。

总之,目前高校对于学制调整的整体态势就是“有长有短”——专硕学制较为普遍地延长了,少数高校的本博贯通学制却大幅缩短了。

学制调整各有利弊

研究生的学制由相关法律规定,而《高等教育法》对标准学制的规定是较为灵活的,且给予培养单位一定自主调整权: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至4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目前各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学制的调整,无论是对专硕还是贯通制的直博,都没有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

至于学生群体对此的关心,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专硕学制的延长意味着要交更多的学费,在学校学更长的时间,但所获得的学位和延长学制之前相比,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就业市场有更高的成功率和起薪。反之,延长学制会减少学生的实际就业时间,从而增加沉没成本。在专硕学费不断上涨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专硕学制延长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习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减少。

而学术型博士在直博制框架中学制的缩短,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利的,即可以“多快好省”地获得博士学位。但在本科毕业基础上五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非易事,因此延毕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尽管尚无实证研究表明直博生更容易延毕,但从时间投入的角度看,这种风险不容忽视。

另外,有的本科毕业生并不清楚读博的真正意义和挑战,出于功利或非功利的各种原因选择了直博,但在就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此时缩短的学制反而成为了巨大的压力来源。

延长专硕学制有助于统筹学习进度

学生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不可忽视其关切,因此有必要追问学制调整的原因。专硕学制延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保证培养质量。原先“浓缩”的专硕学制难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专业实践时间,继而难以保障专硕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延长。以两年学制为例,学生花一年时间上课,第二年开学时正值秋招阶段。此时,学生要兼顾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求职,而事实上三者很难兼顾,学生只能放弃专业实践,或进行“形式大于内容”的专业实践,把重心放在对其最为重要的求职上。

自专业学位设立开始,保证实践性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202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其中,规定专业学位教育应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增加实践环节学分,并明确实践课程比例。

这些要求如何保障?唯有通过一定时长的实质性专业实践才能实现。延长全日制专硕的学制,可以增加至少半年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专业实践,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同时,学制延长也能让学生、导师更为从容,不至于顾此失彼。

笔者所在团队基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调查的研究发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参与专业实践有3种主要形式:学校安排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学生自主联系校外单位的实践,以及基于导师横向项目的实践。其中,第一种形式可以视为培养单位安排的有组织、有学分的专业实践活动。但参与此类实践的工程硕士生总体比例仅为25.0%,在研一、研二和研三的比例分别为15.3%、30.4%和44.3%。这意味着当前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延长学制,就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课程、实践,完成论文或实践成果。

当然,也不否认部分高校的专业延长学制时,并未加强专业实践,只是让学生在学校多呆一段时间而已。甚至部分高校只是看重多收取的学费,部分导师更关注多一点“用人”的时间。这种专硕学制的延长并未提升培养的实践性,考虑到部分专业的学费已经很高,市场化程度较高,这种“延时”极可能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反弹。

缩短本博贯通学制不能只为“招生”

相比之下,本博贯通学制缩短至6到7年的原因则完全不同。

首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在大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于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国家急需领域的高端人才,的确需要“早成才、快成才”,能够尽快为国家、产业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缩短直博学制,超常规的资金投入、超常规的培养方式及超常规的机构或组织为研究和实践架起桥梁,让有潜力的学生早日“冒尖”,的确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育人模式探索。

其次,博士生的一些创新成果确实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尤其是高度依赖学生个体智识的研究,以及高度依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导向”研究。如果前者能提供严格的学术训练,后者能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机会,则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博士人才。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博士人才培养旗舰项目,都具有类似特征。这为缩短直博学制提供了支撑。

最后,美国的学术型博士本博贯通制培养已经相当成熟,值得我们借鉴。事实证明,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博士生资格考试与论文研究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结构化且高效的博士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直博生平均5年毕业,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只需3年。我国本科生直博制主要借鉴美国经验,因此对优秀生源适当缩短学制是有先例可循的。

当然,不否认部分高校直博学制缩短,主要是作为招生宣传的“卖点”以吸引优秀本科生。部分考生和家长抱有“尽可能短时间拿到最高学历”的功利价值观,想当然认为贯通时间越短越好,且无需经历保研和申博的激烈竞争,这一“诱惑”着实不小。

笔者并不否定这种安排,但如果学校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做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衔接和贯通,未合理安排好分流淘汰,学校的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在管理服务上缺乏协同合作,缩短直博学制可能会面临较大问题。单纯将缩短学制作为招生“卖点”,可能导致拿学位上的“你快我更快”式过度竞争。这种竞争并非以质量取胜,理应予以摒弃。

此外,也不否认少数高校缩短本博贯通学制之前,可能并未深入理解本校博士生人才培养规律以及优势特色。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生源之间的激烈校际竞争,要求高校必须“做点什么”。此时,缩短本博贯通学制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合法性,但并非根据自己学校博士生培养特色和优势产生的自主行为。

未来学制可能更长或更短

综上所述,对于培养单位而言,不能将研究生学制的调整仅仅看作是学生学习时间的延长或缩短,而必须结合一系列配套的支持与保障措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例如,如果学术型博士生没有完整系统、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单纯缩短学制可能会造成基础不牢。再如,如果没有为全日制专硕提供高质量的真实专业实践机会,单纯延长学制并不会提高培养质量。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不能完全功利地看待研究生学制的长短。专硕需要利用延长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专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让自己的学习从容不迫;学术型博士生则要夯实基础,扎实开展科研训练,不能将直博单纯视作“短平快”的学历追逐路径。无论是多久取得博士学位,更多依靠的是学生自身的努力。

最后,研究生教育重在一个“研”字,学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研”取得成功的时间。因此,未来弹性学制的出现,以及学制更长或更短的可能性,都是可以预见的。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5-08-05 第3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微型中微子探测器有望检验物理定律 一道“超级闪电”刷新最长闪电纪录
量子电池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科学》(2025073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