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8 15:47:02
选择字号:
这项研究让哺乳动物重获再生“超能力”

 

近日,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实验室牵头,联合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邓子卿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维生素A代谢产物视黄酸(RA)信号通路的强弱是决定哺乳动物耳廓再生与否的关键分子开关。该发现不仅破解了耳廓再生之谜,更为心脏、神经等复杂器官的再生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山羊、兔子等再生哺乳动物与小鼠、大鼠等非再生物种发现,当在耳廓上制造4毫米穿孔后,山羊和兔子的组织能完全再生修复,而小鼠和大鼠的2毫米穿孔在损伤早期也会形成类似芽基的组织,却无法实现有效的再生。

研究发现,视黄醛脱氢酶Aldh1a2(视黄酸合成的限速酶)通过调控视黄酸的生物合成,直接影响哺乳动物组织的再生能力:当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时,再生过程如同手机“飞行模式”,功能被显著关闭;而通过特定手段重新激活这一“分子开关”,则能解除锁定,重启再生程序。

通过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技术,科学家们锁定视黄醛脱氢酶Aldh1a2为关键限速酶。"就像汽车生产线上的瓶颈工位,这个酶的活性直接决定视黄酸产量。"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赫秋亚解释,不能再生的小鼠等动物,由于体内Aldh1a2酶活性不足,导致受伤后无法积累足够的视黄酸来启动再生过程。

再生能力演化模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外源补充视黄酸或激活Aldh1a2酶,能使丧失再生能力的小鼠耳廓实现完全再生。团队深入探索这一现象的进化机制,发现在小鼠Aldh1a2基因的附近损伤响应的增强子绝大部分都已丢失或不再响应损伤,而引入兔子的增强子就足以重新唤醒转基因小鼠的再生潜能。"这相当于找到了进化埋藏的再生‘开关’。"赫秋亚表示,RA 信号转导广泛参与不同的再生环境,包括骨骼、皮肤、神经等在再生,为研究心脏等内脏器官再生提供了范式。

实验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罗军团队承担了“羊”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工作。团队通过基因测序、长期跟踪采样等技术手段,成功建立了再生能力评估体系。

在四年的科研攻坚中,赫秋亚一直奔波在北京和杨凌两地,她既要在西北农林大学的农场观察山羊耳廓的恢复情况,又要在北京的实验室做基因测试的实验。”虽然山羊的伤口40天愈合,但往往我们要观察90天左右。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我们更是进行了两轮的实验。“赫秋亚回忆,期间还要解决动物打架、伤口感染等问题。

实验中的赫秋亚。受访者供图

  ?

“科研一定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团队集思广益总有解决办法。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回望过去的科研历程,赫秋亚感慨地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p017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