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午,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和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2年多合作培育的克隆牦牛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剖腹产诞生,母子平安!
牛犊体重16.75公斤,个头比普通新生牛犊更大,全身通黑,已经能够正常行走并进食母乳,身体状况良好。这是世界上第一头融合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
牦牛是高原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和食物来源,可以适应复杂地形驮运大量物资,是当地牧民和边防哨所补给的重要渠道。同时,其肌肉富含特殊氨基酸,有助于耐受高寒低氧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环境变化,使得西藏牦牛面临严峻的退化问题。近十年来,当地牦牛的体重生长速度平均下降了8%左右,自然繁殖和受精成功率只有20%多,近三分之二的牦牛消耗需要从青海、甘肃等地区引进。”方盛国介绍,通过创新技术保护牦牛种质资源、扩大优质种群事关西藏人民生活福祉和民生产业发展。
从2020年开始方盛国团队便在家猫、梅花鹿等物种上模拟体细胞克隆技术,打磨出一套体系化的“独门秘籍”。并结合先前在熊猫、朱鹮等濒危动物繁育问题上的经验,团队创新提出通过全基因组筛选优质种子再利用体细胞克隆的技术方法,结合后期交叉培育能够产出繁育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肉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健壮牦牛,有望将育种周期从20年缩短至5年,不会出现种质退化的情形,形成经济效益与产业潜力。
?
“第一头克隆牦牛的诞生,标志着团队在牦牛育种的多年努力,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方盛国自豪地说。攻关期间,团队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研究力量,还克服文化习俗、实验设备短缺等问题,接续攻克了高原物种胚胎冻存解冻及培养、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等世界性难题。
后续,团队还将致力于濒危野牦牛的抢救性保护,对天敌袭击致死的金丝野牦牛(现存不足300头)进行细胞保存,首批野牦牛克隆胚胎也已同期移植,未来将对野生牦牛种群与栖息地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
克隆耗牛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样离不开科研团队的接续奋斗,培育优秀人才也是赓续创新的重要一环。团队吸纳藏族青年加入研究,吸引青年学者扎根高原,培育产业后备军。方盛国表示:“既要让克隆牦牛走出实验室,更要让技术‘种’在雪域高原,形成立足本地特色的世界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战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