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8 8:39:15
选择字号:
“协议”边缘的哈佛:一所大学与一个时代的抉择

 

  ?

近一个月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所创办的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多次高调宣称,哈佛大学“非常想达成协议”。这所全球顶尖学府是否将在政治高压下妥协的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争议。随着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冻结研究资金、提高捐赠基金税率、指控校方违反《民权法案》等一系列手段接连施压,哈佛管理层已悄然开启与政府的谈判。而与此同时,校内学生群体强烈呼吁“抵抗到底”,公开发声反对任何损害学术自由与制度独立的妥协。

在高等教育面临政治重塑的关键时刻,哈佛究竟应坚守原则,还是作出让步?这一抉择不仅关乎一所大学的命运,更折射出整个美国高教体系的深层困局。

特朗普宣称即将与哈佛达成协议

6月20日,特朗普高调宣布,美国白宫与哈佛大学之间正在进行谈判,且即将达成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性协议”。此言论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和哈佛校内引起强烈反响。特朗普并未透露具体协议内容,但他的言外之意是,这项协议将在政治与教育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此,《纽约时报》以及哈佛大学的官方校报《哈佛深红》等媒体迅速跟进报道,证实双方确实正在就相关事宜进行磋商,但强调谈判尚未最终敲定,协议也未正式达成。

媒体普遍认为,尽管特朗普试图将谈判结果描述为他对高等教育“施压成功”的成果,但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哈佛方面依然试图在坚持学术自由与制度独立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而在哈佛校内,对此表达担忧的氛围日渐浓厚。

7月4日,特朗普对外表示,白宫与哈佛大学之间的和解谈判仍在进行中,并称“他们(哈佛)非常想达成协议”,这一表态距离他首次公开谈判消息已过去两周。尽管特朗普言辞乐观,但具体协议内容与签署时间仍未明朗。

就在几天前,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正式认定哈佛违反《民权法案》第六章,未能有效保护犹太人与以色列学生免受骚扰。该认定可能引发司法部提起诉讼,但往往成为推动和解协议的前奏。特朗普在讲话中暗示谈判仍“有可能达成”,但表示“不着急”,并提及谈判涉及“大笔资金”。

目前,美国联邦机构已经冻结约30亿美元对哈佛的资助,并暂时取消其未来申请拨款的资格。哈佛方面尚未对特朗普最新表态作出公开回应,但据哈佛校报报道,该校校长加伯在一场捐赠人电话会议中承认正在与政府进行谈判,同时强调哈佛仅就其已有的应对举措与政府对话,如反对反犹主义和增强观点多样性。但在更为私密的场合,加伯似乎表现得更为强硬。有消息人士透露他曾表态:哈佛不会接受任何损害其管理权的协议。然而,这一立场的实际“底线”尚未公布。

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7月4日适逢美国独立日,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包含税收与支出内容的综合性法案“大而美”法案,其中有一项规定将导致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收入税率从1.4%大幅上调至8%。根据该法案,凡每名本土缴费学生对应捐赠资产超过200万美元的私立大学,将被征收8%的顶格税率。哈佛人均捐赠超过290万美元,年投资收入达25亿美元,显然位列该税级。鉴于其捐赠基金构成中仅20%可灵活动用,新税收将主要影响财政援助、教师薪酬与科研等核心支出。这一变化是美国联邦政府对精英高校财政结构最严厉的一次干预,预计将令哈佛每年增加超过2亿美元的税赋。

哈佛尚未正式回应将如何应对,但媒体已经指出,这将导致哈佛不得不采取裁员、削减项目、重新调配无约束基金等措施。本次新税制即刻生效,涵盖自7月1日开始的2025财政年度。

长期以来,特朗普与共和党人一直指责哈佛等名校坐拥庞大免税资产,却未履行足够社会责任。哈佛对此持续游说,试图阻止捐赠税的扩大化,但未能扭转形势。

这项税改无疑是哈佛在面临冻结科研拨款、招生政策审查等一系列政治压力之后,所遭遇的又一次重大打击。正如加伯在2024年所言,高额捐赠税“是让他彻夜难眠的威胁”。如今,这一威胁已成现实。

哈佛200多名学生发公开信

7月4日,哈佛校内有学生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敦促哈佛大学“拒绝任何不合理或非法的要求”。

这封公开信由“哈佛自由学生”组织发起,是一封面向哈佛大学的呼吁信,目前有200多名哈佛本科生与研究生签名。信中反对哈佛在与特朗普政府的谈判中作出妥协,强调“如果哈佛被特朗普政府统治,它就不再是哈佛”。

该组织是在今年春季成立的一个尚未获得官方承认的学生团体。信中写到,如果真如特朗普所称,哈佛即将与白宫达成“历史性协议”,那么他们希望这不是因为哈佛屈服,而是因为特朗普政府让步。尽管哈佛校方尚未透露协议的细节,仅称其持续向政府汇报已采取反对反犹主义和促进观点多元的措施,但学生、校友与教师普遍担忧哈佛可能会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公开信明确反对大学在谈判中出让学术自由、机构独立性和学生的言论自由,强调不能以安抚政府为代价牺牲课程内容、解雇教授、惩罚学生的和平表达,尤其反对“交出国际学生的纪律记录”,称这可能导致其因“意识形态驱逐出境”,一旦发生,将为全美高校树立危险先例。

该组织发言人施瓦茨表示,学生签名旨在表达与校方的团结,希望鼓舞哈佛继续坚持立场。选择在独立日发布信件,正是出于对“美国自由传统”的象征性致敬。他强调,这场行动并非政治极端,而是希望凝聚大多数学生的力量,共同捍卫哈佛的核心价值。

糟糕的协议不会保护哈佛

事实上,在7月2日的哈佛校报上已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目为《加伯校长,与特朗普达成的一项糟糕协议无法保护我们》。该文章作者是3位哈佛的本科生。

该文借特朗普宣布与哈佛大学即将达成“令人震惊的历史性协议”为背景,强烈呼吁哈佛大学在与联邦政府的谈判中坚持立场,不做任何出卖学术自由与学生权利的妥协。

文章称,该文代表了受特朗普政府政策冲击最大的学生群体:国际学生、受科研经费削减影响的研究生、担忧反犹主义的犹太学生,以及参与亲巴勒斯坦抗议的学生。他们指出,这些群体都已深陷特朗普对哈佛的攻击旋涡,若哈佛妥协,将带来巨大的伤害——有人可能被驱逐、逮捕,学术梦想将被摧毁。

文章警告称,特朗普惯用的谈判策略是“得寸进尺”:一旦哈佛在某项要求上让步,白宫将提出更多无理要求。例如,提供更多学生名单、干涉课程设置与教职聘用,甚至清洗对其关税政策或联邦权力提出批评的经济学与法学教授。作者担忧哈佛若像哥伦比亚大学一样让步,将带来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作者坚称:“没有国际学生的哈佛,不是真正的哈佛;若失去学术自由,哈佛便不再是大学。”文章强调,不能允许联邦政府决定学生上什么课、谁被录取、哪些教授可以留下。与白宫达成的任何协议都不能成为侵犯学生言论权利与个体尊严的工具。

该文强调,当前许多大学正在与哈佛形成联盟,共同抗争。作为拥有巨额捐赠基金的学校,哈佛若低头,其他财力不济的高校更无力抗争,或将接受更糟的条件。因此,哈佛必须挺住,否则将给整个学界留下“投降就能平安”的危险信号。

文章最后指出,在特朗普企图用“牺牲少数,保全多数”的逻辑分化哈佛内部时,反而促使校园更加团结。该文引用加伯所言,“我们不会放弃我们的独立性”,呼吁加伯继续抗争,并明确表示:一个以出卖学生权利与大学价值换取短期安全的协议,不会令他们感到被保护,只会助长特朗普政府更进一步的打压。

这篇评论文章直言不讳,表明了部分哈佛学生在当前政治压力下坚定捍卫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立场。他们不仅有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更具有团结各方、弘扬正义的勇气。文章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将大学的抗争从“机构自保”提升到“公共责任”的高度,呼吁整个社会警惕并反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不当干预。这是知识共同体在危机时刻应有的清醒与担当。

从哈佛出发,高等教育将去向何方?

在与特朗普政府的博弈中,哈佛大学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一场事关制度独立性、学术自由乃至美国高等教育未来走向的关键抉择。

随着谈判持续推进,特朗普数度公开宣称“协议即将达成”,并声称“哈佛非常想和解”。这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在哈佛的高层管理者内部,确已显现出某种务实妥协的倾向。否则,以特朗普的风格与敏感度,不可能反复高调释放乐观预期。

与此同时,哈佛校园内部也不乏抵制与政府谈判的声音。这种声音固然充满理想主义,但也体现出大学中一部分学生对于言论自由、多元价值和制度独立的高度认同。然而,从政治现实与财政压力双重角度看,他们的力量虽不可忽视,却难以决定最终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内部还存在着一个沉默却关键的群体——那些既不高调反对,也不公开支持的教师、研究人员和普通学生。在我看来,他们更关注现实层面的考量:科研经费被冻结、招生资格受限、税赋飙升……这些政策直接威胁他们的工作、学术发展与学习环境。他们或许并不认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价值观,也可能对哈佛过度左倾持保留态度,但他们倾向于相信管理层比激进的学生组织更能权衡利弊、妥善应对政治高压。在当前形势下,这部分“温和沉默者”很可能成为哈佛最终决策的隐性支持力量。

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的持续施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重塑美国高等教育格局的战略一环。从冻结约30亿美元科研拨款到提高捐赠基金税率,再到引用《民权法案》第六章对哈佛展开调查,特朗普企图通过政策与舆论双重手段,迫使“象牙塔”回归保守立场,调整其长期被视为“自由主义堡垒”的意识形态走向。哈佛若最终签署协议,不仅意味着其自身治理结构与价值立场的调整,更可能在制度与象征层面引发一场全美高教体系的“右转”连锁反应。

可以预测,哈佛与政府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加。因为在连续数月的政治风暴中,哈佛已经体会到“孤军奋战”的代价;而在社会舆论场中,对高校政治偏向、校园抗议失控、学术精英脱离现实的批评也愈演愈烈。哈佛若选择与政府妥协,看似是一次退让,实则是一种制度适应,是在当前政治格局下对自身生存策略的重新定义。

因此,可以断言:如果哈佛与特朗普政府最终达成协议,将不仅是一次校政和解,更可能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性转向的分水岭。在学术自由与政治权力、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缠斗中,高校的身份与使命正在被重新书写。这场变化悄然发生,却足以影响未来数十年美国大学的命运与方向。

《中国科学报》(2025-07-08第3版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桃多组学数据库PeachMD发布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