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前夕,“看见·新时代核工业”第四期媒体沙龙在京举行。沙龙介绍了我国核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多项技术突破,包括绿色铀矿开采、碳转化、核能供汽与储能调峰等方面。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苏学斌介绍,“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采用“CO?+O?原地浸出法”先进开采工艺,颠覆了传统矿山井下开采模式,打破复杂砂岩型铀资源开发瓶颈,不仅彻底告别传统“动土伤山”的粗放方式,实现环保无污染的绿色采铀,还显著提高铀矿开发效率,将生产效率从“百人一吨矿”提升至“一人数吨矿”,为我国核能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目前,该项目已于2024年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启动建设,预计年内产出首桶铀产品。
“超碳一号”技术则突破了国外严密技术封锁,实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的自主创新。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核动力院“超碳一号”总设计师黄彦平团队自主设计2400毫米级真空扩散焊机,将6000片薄板焊接成全球最大规模的超紧凑微通道换热器。该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进行加压加热至“超临界态”,成功将这一温室气体转化为高效发电介质,相比传统技术,发电效率提升42.7%,年发电量提升84%,占地和用水需求减少一半。
核能供汽作为核电应用的新方向,也取得关键突破。2024年6月投产的“和气一号”项目通过23.36公里专用管道将田湾核电3、4号机组产生的蒸汽直接输送至连云港石化园区。田湾核电二厂厂长张祥贵表示,项目投产后可实现每年替代燃煤40万吨,减少碳排放70万吨。目前已持续安全运行约7000小时,供汽240万吨,使核电热效率从37.3%提升至42.5%,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中核首蓄”项目打造了绿色储能新样板。河南五岳公司总工程师贾彦博介绍,该项目融合数字孪生技术与智能运维系统,于2024年12月首台机组投产,截至2025年4月中旬,已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超过1.4亿千瓦时,预计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节约煤耗11.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14万吨,相当于植树1600万棵。该项目还通过“生态补偿+就业帮扶”模式,累计带动地方就业超2000人次,完成周边生态修复面积超500亩,实现生态与社会效益双赢。
此次论坛由中核集团举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