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3/28 19:16:54
选择字号:
五年倒计时!数字技术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僵局

 

“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实施时间已近三分之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17项核心目标及169项子目标的进展参差不齐,部分领域甚至出现倒退。”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指出,未来五年是加速行动的关键窗口期,科技创新必须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留下脚印”的行动。

全球范围内,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2025年是2030年议程通过十周年,如何推进2030年议程实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郭华东作主旨报告。中关村论坛供图

  ?

本次论坛以“数字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数字技术助力气候韧性、碳市场、水资源、灾害风险管理等主题,各方专家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2030年议程的落实等相关议题。

气候危机“倒逼”数字行动

2025年是国际冰川保护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警示,过去50年全球冰川量平均减少50%,喜马拉雅地区部分冰川正以每年110米的速度消退,形势严峻。

巴基斯坦40%的淡水资源依赖冰川供给,以当地冰川监测为例,他表示:“AI和大数据能精准预测冰川消融风险,但技术必须触达到最脆弱地区,否则可持续发展只是空谈。同时AI模型需与本土知识结合,例如巴基斯坦冰川区的黑炭污染监测,必须融合当地燃烧习惯数据,才能制定精准有效治理方案。”

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杰出讲席教授陈德亮提到,2024年全球气温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也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大数据在实现气候韧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陈德亮指出,大数据的多样性和体量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他强调,大数据不仅能够提供实时监测和分析,还能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镜明进一步指出,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水资源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尤为显著。

陈镜明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他提到,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机器学习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准确地监测和预测水资源的变化,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主任哈米德·麦哈穆德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卫星GPT”工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可实时分析灾害影响范围、人口受灾程度等数据。“这一工具成本低至每日2美元,并且无需专业工程师操作。若推广至发展中国家,将极大提升政策响应速度。”

国际科学计划提升实现效率

随着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诸多挑战,第77届联大主席科学顾问约翰内斯·卡尔曼提出实现SDGs的复杂性远超预期:“多个SDGs子目标衍生出无数组合,若仅孤立推进,可能陷入‘解决一个问题却加剧另一个问题’的困境。”

而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正从多维度推动可持续发展,郭华东介绍,中国建立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数据平台系统,发射世界上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在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和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前8年实现52%环境类SDG指标。

为了加速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2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由郭华东牵头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

“这是一项历经10年积累培育,步入实施新阶段的计划。”郭华东指出,该计划的核心可以用“星云智慧”四个字来概括:“星”是整合全球卫星资源,构建虚拟观测星座;“云”代表SDG云平台,建立一个集中的数据共享和分析平台;“智”代表SDG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预测和评估模型;“慧”代表构建六大“科学球”,从环境、城市、生态、气变、水、能源等多个维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尤其注重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差。

目前,已有来自29个国家的52个机构参与了该计划。“通过这一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效率。例如,通过共享卫星数据和分析工具,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郭华东说。

论坛上,约翰内斯·卡尔曼还展示了一副“推车人”漫画:两人费力推石上山,却未意识到“圆形轮子”的存在。他指出,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旧有模式,需用数字技术重塑工具与方法论,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与公众需共同探索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约翰内斯·卡尔曼进一步表示:“让DSP真正释放潜力,不能仅依靠单一研究机构的努力,而是要汇聚多学科人才形成协同网络,使这一科学计划如同滚雪球般持续壮大,最终形成覆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

《北京倡议》推动全球行动

会上,约翰内斯·卡尔曼代表全体参会代表宣读《数字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北京倡议》(以下简称《北京倡议》)。作为论坛发布的核心成果,《北京倡议》提出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五大目标,旨在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为凝聚多方共识、推动数字科技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宣读《北京倡议。中关村论坛供图

  ?

郭华东回顾,2024年9月发布的《数字技术加速可持续发展进程伙伴关系北京宣言》已获国际科学理事会、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成为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风向标。

此次《北京倡议》进一步聚焦数字技术的实践应用,倡导各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能力共享。例如,利用空间技术监测小岛屿国家海岸线变化、协助非洲国家评估土地退化等案例,已经证明技术赋能的实际成效。

陈镜明直言,高分辨率卫星数据、气候模型等数据资源的开放是落实《北京倡议》的基础。“例如很多商业卫星数据的限制仍阻碍研究,国际社会需建立更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尤其应推动高解析度数据的全球流动。”

联合国卫星中心主任伊瓦利斯特·卡拉姆必兹来自非洲,他聚焦技术鸿沟问题:“无人机、卫星技术仍是少数国家的‘特权’,非洲多数机构甚至不知这些资源的存在。”他呼吁《北京倡议》需优先关注非洲能力建设,例如通过联合培训、云端平台接入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获取并应用遥感数据。

陈德亮提出,落实《北京倡议》需依托“大科学计划”凝聚跨国力量:“我们可以设置项目,邀请科学家、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围绕灾害风险、水资源等议题开展联合攻关。”他特别强调青年学者的参与:“我们需要既懂技术又具国际视野潜力的年轻人,他们在资深科学家的激励和支持下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界创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科学家撰文探讨甲醇制烯烃领域相关发展 新型双金属协同催化体系助力多相催化加氢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