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论坛举行 |
|
专家学者共议工程传播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
|
|
11月23日,2025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工程传播的时代使命与实践路径”为主题,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工程传播专委会承办,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协办。5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参会,共同推动工程传播理论建构与重大工程传播实践的深度融合,为讲好中国工程故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会上,专委会顾问李伯聪教授系统阐述了工程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他指出,工程与科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活动,科学传播的本质是“真理的传播”,而工程传播的本质是“利益的融合、调节和权衡”。当前亟需将“一般经济传播”转变为“专业工程传播”,呼吁尽快开设工程传播学课程,推动其成为传播学新方向。
工程传播专委会主任杨骏表示,工程传播是工程活动的神经中枢,是工程共同体连接工程实践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工程中的传播”与“传播中的工程”的双向互动,发挥着赋能工程、护航工程、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面对数智化转型机遇,工程传播需进一步强化理论建构、深化实践探索、创新传播范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论坛期间,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分析了“多重变局”下工程传播研究的新命题,认为工程传播应从人类文明形态转型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经理陈俊分享了三澳核电项目落地浙江苍南后的企地融合发展实践。贵州交通投资集团宣传工作部部长万国权分享了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超级工程的工程传播体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李海静教授以三门县海游溪幸福河湖工程为案例,提出“工程叙事”新概念。《闪耀吧!大运河》总制片人李炳探讨了中国古代大工程的当代传播路径。中国三峡集团党群部副主任尹良润系统解析工程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大庆油田文化集团记者任书池以大庆油田为案例,提出能源工程形象建构的五维模型。南开大学周培源博士以“中国水电之母”丰满水电站旧坝退役为例,提出工程退役传播的四大核心原则。浙江工商大学郭飞副教授关注工程伦理案例中的社会形象塑造,呼吁更全面客观地重塑积极的工程社会形象,防止选择性偏差导致公众对工程形成消极认知。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刘恩琦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认知重构。
工程传播专委会秘书长王聪在年度工作汇报中指出,2026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专委会将围绕“理论深化、实践赋能、品牌彰显”方针,打造旗舰学术活动,推出“工程师带你探秘超级工程”等系列科普品牌。
集体合影。会议组织方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