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健恒医疗、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协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第八期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举行。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在致辞中表示,当前肿瘤学领域技术突破与创新疗法持续涌现,但肿瘤异质性、耐药性等临床挑战仍需攻克。他寄语青年同仁,青年科研工作者是肿瘤防治创新的核心力量,应永葆仁心、坚守医学初心,敢于挑战权威探索未知,以严谨韧性深耕科研,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界协作,共同推动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介绍,公司深耕肿瘤药研发近40年,已构建丰富的肿瘤新药管线,目前正与上海多家大型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探索新药疗效、安全性及临床解决方案。他期待与青年医生群体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开展新药探索与研究,共推肿瘤治疗领域创新发展。
随后,恒瑞医药总裁许晓建以《临床研发,双向赋能》为主题进行分享。许晓建表示,转化医学是创新医学的关键一环,公司聚焦精准治疗、创新治疗、多技术平台搭建及AI赋能临床研发四大方向,全力探索肿瘤全周期治疗方案。公司愿与青年临床研究者深化双向赋能,开放靶点合作、青年PI机会、生物标志物联合开发等资源,共享失败数据复盘经验,共建学术生态,携手实现从遵循指南到编写指南、从治疗病人到定义疾病的跨越,助力打造世界领先的中国创新药。
在学员分享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张扬介绍了团队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张扬团队提出了“选择性免疫清扫”理念,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理念,淋巴结阴性判断标准准确性达100%,并进一步提出了国际首个临床筛选策略。III期研究证实,对特定肺腺癌患者,通过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可减少65%以上需临床干预的手术并发症,且不影响生存预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临床专职PI刘辰莹深耕肿瘤相关Hippo信号通路研究。刘辰莹结合自身曾错过从临床现象深入探索免疫治疗相关机制的机会这一经历,指出临床科学家应立足临床需求开展研究,让科研最终回归临床、服务患者,为肿瘤防治提供实用价值。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李斌以《从免疫平衡到免疫震荡——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reg发现历程解读及展望》为题展开分享。他从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reg相关发现切入,详细解读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从免疫平衡到免疫震荡的核心逻辑。李斌强调,个体化疗法对肿瘤治疗具有关键意义,需依托多学科跨界合作、算力算法支撑及海量数据积累,破解当前肿瘤治疗面临的疗效与盈利双重难题。同时,他以多个科研案例与行业实例为佐证,鼓励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坚持创新、密切协作,推动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向临床转化与产业化落地,为肿瘤治疗领域突破贡献力量。
在点评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指出,沙龙专门设置学员分享环节,旨在促进学员间的相互了解与协作,依托沙龙构建的肿瘤领域小型生态,激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活力。她结合自身过往组织跨学科研究院的经历,鼓励学员既要广结益友,更要收获学术成果、促成合作契机。
在活动总结中,沙龙项目主任孙斌鼓励大家学员积极申报项目、勇于展现成果,讲好有实质内容的科研故事,同时注重提升学术表达能力,充分展现自身科研价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