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16:36:52
选择字号:
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举行

 

11月8日至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上海举行。

本届论坛吸引了50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基础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研究者,30余家期刊、10余家国内外知名出版社的代表参与。论坛期间,24所国内高水平教育学科研单位分别承办了方法平行论坛,16个优秀研究团队主持主题研究平行论坛。论坛还设置2场论文海报展示、5场学术出版工作坊、2场特色专题分论坛、2场特色主题工作坊、1场“期刊与作者面对面”沙龙。

开幕式上举行了第二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颁奖典礼。该奖项由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2024年发起,旨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为教育研究方法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本届大奖授予了五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分别为加拿大的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美国的斯蒂芬·劳登布什(Stephen Raudenbush)教授、日本的佐藤学(Manabu Sato)教授、中国的王善迈(Wang Shanmai)教授及英国的鲁珀特·韦格里夫教授。其中4位获奖者在主旨报告环节进行了分享,介绍了各自领域在教育实证方法创新方面的成果及反思。

“第九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则表彰了一批在国内教育实证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共有10位优秀学术论文获奖者和10位优秀学位论文获奖者。

开幕式会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整体而言,为期两天的论坛呈现几大特色。

在议题设置上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为核心关键词,全面展示了教育实证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论坛将“人工智能(AI)与教育”设为核心议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AI专题矩阵”,系统探讨了“第五范式”为教育研究带来的革命性机遇与深层次挑战,以及如何通过AI破解教育研究的深层难题,加速提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组织模式上致力于打破空间与体制的壁垒,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一带一路”,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联动、长效的学术生态系统。论坛期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别主持了四场实证方法平行分论坛。同时,论坛特设“‘一带一路’教育发展与创新”特色专题分论坛,以及“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范式转换:从显著性检验走向估计思维”“教育与合作专题研讨”特色主题工作坊。

此外,论坛致力于打通从研究创新到成果发表的“最后一公里”。论坛期间举行了《世界教育经济学评论》新刊发布会,标志着我国在教育研究领域新增了学术阵地,有助于推动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对话与本土创新。论坛同时策划了五场“学术出版工作坊”,助力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教育故事、分享中国教育经验、贡献中国教育智慧,推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建构”走向“传播”,从“自立”走向“自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