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14:57:35
选择字号:
物理天工总是鲜
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11月11日,北京秋意正酣。来自全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和青年学者共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主办的“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追忆他们尊敬的前辈、老师,新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开拓者彭桓武。

报告厅里,温暖的回忆肆意流淌。每个人都有一段与彭桓武的独家记忆,这些记忆聚在一起,一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大胆质疑的学术品格,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形象再次浮现在眼前。

“回国不需要理由”

爱国,是彭桓武的人生底色。

1938年,彭桓武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他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玻恩,以及物理学大师薛定谔。1944年左右,他与海特勒、汉密特对宇宙线现象作了较系统的解释,创造了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该理论载入物理学史册。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在英国,他正在成长为一位学术明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

而他始终怀抱着报国的赤子之心,迫切希望回归祖国。1947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将毕生所学奉献给国家。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一位科学家最深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这一代人最坚定的初心使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说。

回国后,中央决定彭桓武参与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时,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去。”

在核武器研制时期,彭桓武是核武器理论设计的主要学术领导人,带领团队为核武器的试验成功打下坚实的理论计算基础。

但在他从不居功,认为一切都是集体的功劳。他说“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

1982年,“关于原子弹、氢弹的核武器理论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彭桓武在获奖者中排名第一。奖状是每位获奖者各持一份,奖章只有一枚,按规定授予第一完成人。当这枚奖章送到彭桓武手中时,他坚决不收。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他执意把这枚奖章送给工作单位,并在纸上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这十四个字,至今是他曾工作过的诸多机构的精神指引。

“不要受老师思想的束缚”

在讲述中,彭桓武鼓励学生大胆挑战权威的做法几乎是所有后辈们的共同记忆。

在核武器理论研究期间,彭桓武倡导学术民主。在讨论会上,科研人员低声交谈,不敢大声表达。彭桓武看到后,鼓励大家公开发表意见,并说“谁说得对听谁的,在原子弹面前没有老师,因为谁也不懂,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

也正是在彭桓武的鼓励之下,周光召、黄祖洽……一批理论物理学家迅速成长起来。

20世纪60年代初,彭桓武在领导核武器理论设计的百忙之中,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兼任教授,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先生反复告诫学生‘不要受老师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有新的思想和解法尽可提出。这种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国科大的育人传统之中,至今仍激励着科大学子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说。

彭桓武鼓励学生抱有质疑精神,更要求学术机构提供环境保护这种精神。

走进理论物理所,抬头便看到“开放 交融 求真 创新”八个大字,“开放”是彭桓武心中最理想的学术状态。

理论物理所所长周善贵说,彭先生等老一辈创业者,把在核武器理论设计时坚持的学术民主、有目标的自由探索、平等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这些宝贵经验带到了理论物理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理论物理所的两个研究室名字很简单——一室和二室,“这样的设置看似随意,但实际上非常有利于打破研究方向间的壁垒,有利于交叉研究”。

在这样的氛围下,理论物理所产出了源于核武器理论研究、成于两个研究室合作的“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也让黑洞与沙子这样的颗粒物质“碰撞”,为研究复杂体系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科学研究陪伴就不孤独”

彭桓武对生活要求十分简单。他的夫人和儿子先后在1977年、2005年离世,他晚年独自生活,没有保姆、不用专车,出行坐公交车。对他来说,科学研究便是自己的全部追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曾在彭桓武晚年时到家中探望,看到他一个人生活,肉菜简单煮一下就是一顿饭,不禁感叹:“生活太朴素了,没人照顾,我们想要安排人照顾他,被他坚定拒绝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邵振在理论物理所读博士时是彭桓武最后一任的学生秘书。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彭先生几乎不会因为私事麻烦身边人。唯一一次的‘私事’是,彭先生在儿子去世一年多时,他叫我去帮忙整理遗物。”邵振回忆,当时,他帮彭桓武搬出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放着儿子儿时的文具笔记,彭桓武慢慢打开,一件一件地介绍着。“他在最悲痛的时刻,依然不希望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陪伴他,怕耽误我们的研究工作。”

然而,彭桓武却对身边人十分慷慨,他一直惦记着曾经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青年人。

1995年,彭桓武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他将获得的100万港币捐出,用来奖励为核事业做过贡献但却受伤害的同事,一共资助了35位。

彭桓武说:“我有物理、理论物理陪伴我,不孤独,科学家追求还是做工作。”他在耄耋之年仍坚持演算、学习计算机、研究广义相对论并发表学术论文。

他也常以写诗寄情,60岁那年,他前往香山,有感而发“人情世事依然远,物理天工总是鲜”,满是对科学探索的永恒追求与自然规律的赞叹。

追忆,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当前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前路挑战丛生。彭桓武又一次照亮了前行者的路——关于如何做人、关于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