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6 22:06:54
选择字号:
第二届“艺科创”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1日,第二届“艺科创”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CDC 2025)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校区东区召开。会议汇聚来自国内外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数字技术与人文艺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孟建伟作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下同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孟建伟以《科学文化》为题,从哲学高度深入剖析了数字人文的时代内涵,着重强调在数字时代,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已成为显著特征;台湾科技大学前瞻智能影像暨视觉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景明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智能影像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创新应用。

此外,成都大学教授汪晓飞以《文化遗产的数字新生》为主题,展示了其团队在三维重建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结合实际案例阐释了数字技术如何为文物赋予新的生命力;德阳市史志学会副会长马联松立足地方党史研究,探讨了德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播;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文波以《天府学研究》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数字时代人文艺术研究的新范式与新方法。

会议现场。

会议还精心设置了三个平行分论坛,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分论坛一,以“数字人文与艺术的当代价值”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元宇宙艺术形态等技术对人文表达方式的重塑与影响;分论坛二,聚焦“数智时代下德阳在地文化的创新实践”,展示如范家大院三维建模等地方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典型案例;分论坛三,以“交叉学科背景下的设计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交互叙事、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记者获悉,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广大学者的积极响应,收到了大量踊跃投稿。投稿内容广泛,涵盖数字人文理论、艺术与科技融合、智能传播技术、媒介创新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经过严格的资格初审、专家匿名评审以及中心委员会终审,最终评选出40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优秀奖18篇。

表彰现场。

本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成都师范学院联合主办,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具体承办,德阳市社科联、四川师范大学、AEIC学术交流中心等十余所高校及机构共同协办,成都市公共艺术学会给予专业指导,并由AiScholar艾思科蓝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和保障。

与会人员表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数字人文与艺术领域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更以务实的研讨与丰硕的成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