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与躯体、心理和认知功能的同步衰退存在关联,这在社交不活跃的CMM患者中尤为明显。”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徐小林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近日,徐小林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BMC Medicine期刊发表了《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社交活动与中老年时期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的联合轨迹:一项多队列研究》。研究显示,相对于健康或仅患单一疾病的人群,CMM患者在中老年时期躯体、心理和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更快,且更易出现多功能同时衰退。这种趋势在社交不活跃的人群中更为严重。
徐小林表示,该研究成果填补了过往研究在相关领域的空白,对于临床实践、公共卫生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CMM患者躯体、心理和认知多功能同步衰退
“在过去几十年里,包括冠心病、卒中、糖尿病在内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在全球范围内的负担持续增加,且同时患两种及以上CMD,即CMM的患病率也快速上升。”徐小林表示。
但CMM患者的躯体功能障碍、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呈现何种长期变化轨迹,鲜有研究。
鉴于此,徐小林团队开展了多队列研究,汇集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和欧洲多国的四个大型前瞻性老龄化队列数据。研究共纳入73778名受访者,其中中国13667人(18.5%)、英国8205人(11.1%)、美国3368人(4.6%)、其他欧洲国家48538人(65.8%)。基线时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63.4岁。在纳入研究的受访者中,20.0%基线时患有单一CMD,4.3%患有CMM。
研究发现,与没有 CMD的人相比,患有单一CMD或CMM的受访者身体残疾、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在8年的随访期间持续处于较差水平。其中,身体残疾和认知功能的恶化速度更快。
通过联合轨迹分析,研究团队识别出了四种典型的功能变化轨迹:1.功能全面良好型(48.1%):躯体、心理和认知功能均保持良好状态;2.单纯认知功能下降型(32.6%):躯体和心理功能稳定,但认知功能逐渐下降;3.心理与认知同步下降型(14.6%):心理和认知功能同时恶化,但躯体功能良好;4.功能全面下降型(4.7%):躯体功能快速恶化,同时伴有心理和认知功能下降。
研究发现,CMD或CMM患者呈现“单纯认知功能下降”“心理与认知同步下降”“功能全面下降”三种不良轨迹的风险显著升高。其中,患有CMM的人群出现“功能全面下降”轨迹的风险是非CMM者的3.43倍。
社交或可缓冲CMM患者多功能衰退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还特别引入了“社交活动参与情况”这一调节因素。
“社交活动指的是独立于工作和日常生活以外,为了愉悦心情或丰富精神生活而进行的休闲活动,比如打牌、打麻将、参加志愿活动等。现有证据表明,CMM患者由于疾病状态,参加的社交活动往往偏少。然而,此前并没有研究探讨社交活动是否会对CMD或CMM患者的躯体、心理和认知多功能变化轨迹产生影响。”本研究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悦说。
事实上,对于CMD或CMM患者,社交活动可能的确具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与社交活跃的受访者相比,社交不活跃的受访者在随访过程中躯体、心理和认知功能持续较差,且下降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当CMM与社交活动不活跃同时存在时,各项功能的衰退程度更加严重。
此外,根据上述联合轨迹分析所得出的四种模式,当CMM与社交活动不活跃同时存在时,受访者呈现“功能全面下降”轨迹的风险飙升到了7.26倍。
“这说明,社交不活跃会极大加剧CMM带来的多功能全面衰退风险。”张悦指出。
谈及此次研究的意义,徐小林表示,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建议医疗保健提供者(例如老年病学家和全科医生)在评估和管理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患有共病的老年人时,应同时考虑其躯体、心理和认知功能,特别应在诊断出首个CMD时,实施针对这些功能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避免状况加速恶化;在制定干预计划时,可以将非医疗性质的“社会活动处方”(例如参加志愿工作、老年大学、社区活动或其他娱乐活动等)纳入其中。
此外,徐小林建议,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应从单一疾病、注重躯体功能的疾病管理模式转向一个更为综合的框架,“新的框架涵盖了心理和认知功能,以及在管理CMM时强调社会活动参与的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5-04400-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