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在陕西蒲城试飞中心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无人机通信装备的轻量化与高集成化提供了新方案。
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工程技术与化学化工领域刊物《化学工程杂志》。
据介绍,射频传感器被称为无人机系统的“感知中枢”,承担着目标探测识别、定位跟踪、预警反制等多项任务,是无人机从“简单飞行”向“智能作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作为无人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射频传感器不仅需要精准传递侦察、通信信号,又需要贴合机身的曲面形态。长期以来,传统平面传感器像“厚重铠甲”,体积大、重量高,不仅占用机内空间,还因曲面压合技术局限,存在大曲率适配差、层间结合力弱易开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无人机性能提升。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王煜杭在实验中发现,传统压合技术无法兼顾“完全曲面贴合”与“全周期稳定服役”,症结在于基材树脂电磁损耗大,且与导电金属的界面结合力差。
基于学校以往的技术积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的指导下,他与团队成员历经千余次配方调试与打印试验,首创低介电分子结构设计方法,研发出含有多种氟结构的聚芳醚光固化树脂,与全球领先的同类产品相比,其介电性能、力学强度、尺寸稳定性和使用温度全面提升,填补了国内空白。
团队还创新了新型曲面电磁功能部件的制造方法,研发出了可与无人机蒙皮“无缝融合”的新型射频天线,有效促进了无人机通信系统的轻量化、高集成化,成果已通过中国电科集团、中船集团相关院所试用验证。
据了解,该技术研发的射频传感器信号传输效率超95%,较以往传统产品实现增益翻倍,50公里视距内可稳定接收信号,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舰船、超高速飞行器等射频通讯领域。王煜杭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我国高端制造与国防安全事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641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