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中,多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成谜。10月13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正处于形成阶段的七颗原恒星系统(以下简称“七星系统”)。团队通过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该七星系统是由原恒星盘碎裂形成。研究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在璀璨的星河里,悬挂夜空的星星们并不孤单。科学家们在此前的天文观测中发现,银河系内超过半数的恒星都以双星或者更高阶的多星系统存在。这些多星系统不仅调控着恒星团的动力学演化,更深刻影响着恒星的生死历程。然而,这些多星系统的起源,至今仍是谜题。

图片说明:a-七星系统母体结构的尘埃连续谱辐射空间分布。b-七星系统(C1—C7)的尘埃连续谱辐射空间分布。c-七星系统母体结构的速度空间分布。d-七星系统母体结构的位置-速度图和开普勒盘拟合结果。研究团队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南大副教授李尚活介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多星系统主要通过致密云核碎裂和吸积盘碎裂产生。但由于缺乏直接观测证据,吸积盘碎裂是否真能产生此类更高阶的系统,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此次研究中,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望远镜,对距离地球大约4240光年的一个典型大质量恒星形成区NGC6334IN进行了高空间分辨率观测。
“我们通过分析ALMA的观测数据,发现在NGC6334IN核心区中存在七颗原恒星‘种子’,它们正在一个符合开普勒转动规律的盘结构中形成。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一个原恒星团中探测到如此高阶的多星系统。结合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我们揭示了该七星系统起源于吸积盘碎裂。”李尚活说。
论文作者、南大教授邱科平表示:“此次观测为理解高阶多星系统的形成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未来,我们计划通过包括ROMA在内的多个项目,开展系统性的高空间分辨率搜寻,并结合数值模拟,揭示出双星和多星形成更普遍的规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