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周天弘,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1 12:44:18
选择字号:
横山羊真“横”的背后密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助力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

 

“这只种羊,有人出价17万,我还不卖呢!”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马家梁村,村主任马小红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的一句话,既底气十足,又多少显得有些豪横。

马小红的底气和豪横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团队的支持。在陈玉林看来,相比几天前首届中国·榆林羊产业博览会上,一只陕北白绒山羊种羊拍出36.8万元的价格,马小红的话是有道理的。

横山羊真“横”!让人惊叹的同时,也让人探究它何以如此“横”?

                                                     横山羊。

“横”在科技的密码

地处塞北边陲的榆林市横山,牧羊历史悠久。

横山羊,既是百姓的美食,又是牧民的财源。

2003年,历经25年培育的我国第三个绒山羊品种——陕北白绒山羊在横山诞生,被农业部定为推广品种。陕北白绒山羊这一“绒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在榆林市得到广泛养殖。

横山区在狄青塬建立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养殖户把白绒山羊称为“横山羊”。但此时已在封山禁牧后,牧羊改为舍饲养殖。

舍饲养殖的羊易生病了,养羊成本也上去了,而生育率下来了!常常是搞不好赔钱了。放牧了一辈子的牧羊人突然发现养羊经验不灵了,自己也不会养了。

陈玉林教授团队应邀入驻横山,师生们走遍横山区,走近养殖户,跳进羊圈里,发现了生产难题:传统的“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的繁育模式成本高、效率低,生产实践中无标准可依,饲料原料单一且消化吸收率差。这此问题严重制约着这一优质本地绒山羊品种种质资源性能的发挥。

    陈玉林教授(右一)、张恩平教授(右二)在马如意的家庭羊场察看羊子长势。

为农民解忧,为产业赋能。作为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玉林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支持,他大力支持王小龙、张恩平、杨雨鑫、王昕、王喜宏等研究解决陕北白绒山羊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一只羊,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针对这一首要问题,团队设计了日粮配方,提高了饲料转化率。放了四十年羊的马如意竖起了大拇指:“羊子吃料多、排粪少、膘情好,也不吃土了,也不啃毛了。”

公羊好,好一坡;母羊好,好一窝。

十几年来,陈玉林带领团队持续开展陕北白绒山羊种质选育提高工作,目前舍饲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成年羊体重比2008年增加了8到10公斤,毛绒产量增加800g左右。

他们开展的母羊发情规律、精准配种与高效繁殖技术研究,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母羊全年均衡营养与短期优饲、羔羊哺乳期补饲等技术实现了繁殖母羊“二年三胎、一胎双羔”高效繁殖生产。

尤其是该团队历时6年研发的微型真核基因编辑工具enNlovFz2,平均编辑效率较过去提高11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部分羔羊日增重可达300克以上,是传统绒山羊品种羔羊日增重的2倍以上。

“ 进得了羊圈,吃得了农家饭”的工作作风,让专家和养殖户打成了一片。母羊舍饲养殖“一胎双羔、两年三胎”的“235”高效生产模式迅速得到推广。繁殖率由120%提高到了160%以上,平均体重增加25公斤左右,产绒量也从350克提高至750克以上。

2018年9月,革命老区横山区退出贫困县序列,羊产业成为县域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横”出富民产业

在横山区马家梁村,黄土高坡上一座座小别墅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一座占地158亩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是住在这里村民安居乐业的底气。

小区共有羊舍42栋,分属42户村民。每栋羊舍都有8个标准间,按“性别、老幼、孕期”分属不同的标间,7000余只羊在“咩咩”声中合奏出动人的致富曲。

                 马家梁村的标准化舍饲养殖小区。图片均由周天弘 摄

据马小红介绍,小区年出栏优质种羊5000余只,户均养羊收入达15万元以上,自己今年卖出200多只羊的收入有100万。“我们靠养羊,住上了小洋楼,日子真的过得喜气洋洋。”

65岁的马如意,一看见陈玉林和张恩平进了自家羊圈,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年没养好,卖了七八十只,挣了不到30万。”尽管和别的家庭羊场相比,自己的收入显得逊色,还是执意要拉着老师们到家里吃羊肉。

“农民实在得很,一看见咱们老师,就要宰羊款待。”榆林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南风表示,陈玉林教授团队真正破解了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中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的‘卡脖子’问题,有效推动了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恩平教授每年有100天以上的时间呆在横山,深入养殖场户开展羊产业技术服务工作。他介绍到,小区以家庭羊场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分户饲养,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已是整个横山区羊产业示范引领基地。

近年来,陈玉林教授主持研发编制了《陕北白绒山羊营养需要量》《陕北白绒山羊TMR制作与饲喂技术规范》和《陕北白绒山羊两年三胎繁殖技术规程》《舍饲母羊繁殖管理技术规范》四项省标,参与研发编制的《绒山羊营养需要》国家标准实施,为我国绒山羊产业养殖中饲养、繁育等主要生产环节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实现了白绒山羊养殖方式从放牧到舍饲的根本性转变。

2021年以来,榆林市和横山区政府每年分别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50万和50万,联合创建了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榆林市羊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联合制定了覆盖绒山羊全产业链的12项标准。

而该团队研发的陕北白绒山羊高效繁殖与精准营养饲养管理技术体系,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覆盖了榆林市80%以上的养殖群体,使得陕北白绒山羊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养殖综合收益翻了一番。

如今,羊产业已成为横山区首位富民产业。

2023年横山区羊子饲养量达到291万只,全区养殖户2.2万户,人均年收入达4.7万元,羊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38亿元。

横山区畜牧局局长曹培明对今年的产能进行了预估,“羊子饲养量稳定在300万只,羊肉产量2.5万吨,羊绒毛产量1580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50亿元”。

“横”向世界市场

“种养循环、适度规模”,陈玉林教授团队为陕北白绒山羊产业量身定制的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收益稳、能致富”的特点,真正实现了“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小园区带动大产业”,为羊产业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只羊一年的产绒收入,够它一年的口粮。”陕北白绒山羊,被陈玉林形象地称为“自带干粮”的羊。

2010年,“横山羊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着“肉中人参”的美誉。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9.3%以上,脂肪含量低至9.5%以下,富含钙、镁、维生素A、B1、B2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具备“不膻、不上火、不发胖”三大优势。

2023年,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上,横山羊肉走进国宴、飘香国际,获批欧盟、英国、俄罗斯涉外商标,羊肉产业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2024年,“陕北横山羊肉”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2024年,榆林市靖边县绒山羊饲养量也达168万只,羊绒产业总产值高达14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肉好绒好。目前,榆林已形成羊绒毛、肉羊全产业链发展典型模式5个,产业化联合体1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全链条惠及人口近150万,三产融合新业态基本形成。

横山羊,带着“科技范”,正从黄土高原走出陕西,奔向世界市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