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1 11:07:16
选择字号:
与京津高校“联姻”一年,这所高校拿出怎样的“成绩单”

 

作为燕山大学(以下简称燕大)车辆与能源学院的博一学生,张耀铎在燕大校园中的学习时间已经不多了——明年春季学期,他就将“转学”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直到博士毕业。

用“转学”一词形容张耀铎此举并不准确,因为他的身份始终都是一名燕大博士生,只不过因为一项特殊的协议,他博士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北航度过。在那里,他将加入北航项目团队,燕大和北航两所高校的老师将联合对他进行培养。

这一特殊协议的最初缘起是一年前的2023年12月10日,燕大召开的一场“对接京津高校合作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该校与北航、北京工业大学等6所院校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签署了重点项目协议。

如果将燕大与京津各校的合作比作一场“联姻”,如今这场“联姻”已经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燕大与京津高校的合作“成绩单”如何?

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如果为这场“联姻”找一位“介绍人”,河北省政府当仁不让。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河北省高校与京津高校历来有着广泛合作。伴随着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河北省政府希望省属高校加大与京津高校的合作力度,并为此出台了专项规划。”受访时,燕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培龙介绍。

政策出台后,燕大迅速组织人员前往京津地区,走访与自身学科相近、合作空间大的高校,广泛寻求合作意向。这也就有了一年前的那场合作发展大会。

在此次会上,燕大党委书记赵险峰表示,他们将会把京津冀区域合作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胜势,把与京津兄弟高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项目协议落实到一线、执行到末端,确保产出成果、见到成效。

为了落实好相关工作,燕大研究制定了《对接京津高校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一年来,校领导带队走访京津高校11次,该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到京津高校院所对接30多次。

至于合作效果如何,《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中得到了这样一份数据——

这一年,通过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燕大与京津高校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18人;举办“周末专家河北行”系列活动,邀请10多位两院院士、50多位京津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围绕学科建设组织交流研讨30次,组织高水平学术论坛16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项,共同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项;合作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篇;合作获得发明专利6项,为河北产业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3项……

“河北高校长期和京津高校有着科研及教学方面的合作,但之前的相关合作往往处于零散和自发的‘自下而上’状态。”受访时,负责学校与京津高校合作工作的燕大副校长汪殿龙表示,这种状态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组织和协调性,而由学校出面的话,则可以“自上而下”地进行有组织的校际协调,出台政策并给予支持保障,这恰恰可以弥补以往的不足。

“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两个字的顺序调整背后,突出的是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这些也是能做好对接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汪殿龙说。

两所学校的优势合作

为确保合作效果,燕大采用“项目制”方式推动与京津高校的深度合作。2024年,该校面向各二级学院征集对接京津高校重点合作项目,经过多次研讨论证,遴选了59个合作项目,并形成《燕山大学2024年对接京津高校合作项目台账》,其中省级合作项目14项、校级合作项目45项。

在这些合作项目中,北航与燕大之间的合作数量是最多的,而由于专业设置相近以及深厚的合作基础,燕大车辆与能源学院成为了对接北航的主要学院之一。

“此前我们就与北航开展过一些合作,这次有了学校的整体组织和支持,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这一契机,让我们的学科更强。”该学院副教授、车辆工程系副主任李梦林说,他所在学院的学科特色之一是智能电动车辆,而北航的优势学科则包括交通领域,双方在相关领域也都有国家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李梦林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正和北航合作,将两校的平台优势结合起来,共建新的车路协同与智能交通研究中心。

“在这个中心,我们设置了5个研究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针对性地邀请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专家作为方向负责人。”李梦林说,这在此前的合作中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该学院还正视与京津头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专门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定期邀请对方教师前来授课。“当然,这些授课也是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李梦林说。

除北航外,燕大车辆与能源学院还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有类似的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早期团队及个人合作基础之上,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问题随之而来——燕大凭什么能吸引这些京津头部高校心甘情愿与其合作呢?

“让合作高校看到我们的努力”

这段时间,经常和北航联系的除了李梦林外,还有今年4月加入汪殿龙团队的王波。

王波长期从事可控气氛等离子喷涂装备及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入职后的他依然从事相关工作,而依托学院与北航形成的科研项目平台,他的研究有了更多动力。

“我所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相关研究,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北航团队则在许多相关研究领域有着很强的实力,比如他们在多元复杂场景下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开发方面就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王波说。

今年,王波所在团队与北航教授郭伟团队合作、联合某航空航天科技企业共同申报的“航空航天用国产化等离子喷涂装备研发”项目,成功获批京津冀重点产业链成果转化项目。

事实上,在该校确定的59个合作项目中,科研项目数有34个,占比57.6%。其中不乏与科研“大咖”之间的合作,比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云鹏团队联合开展的“高级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焦宗夏团队联合开展的“重载机器人用电液作动器”研究等。

对此,燕大校长赵丁选表示,对接京津高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之所以最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将前期的合作基础打牢、做实,二是通过努力实现双方共赢。“特别是对于我们而言,更要让合作高校看到我们的努力。”

比如,对于所有对接京津高校的项目,燕大统一实行台账管理,建立周报送、月调度制度,及时督导工作进展;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今年,燕大累计向河北省教育厅整理报送《燕山大学对接京津等高校工作简报》8期,实现了对相关工作的实时动态查考。

“这些工作我们看得见,合作高校也能看见。”赵险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京津冀高校之间的协同一定是‘双向奔赴’的过程,作为‘主动方’的燕大更要拿出真情实意。这是对过去工作的负责,更是为未来前景打基础。”

谈到未来,李梦林思考着过去一年,他们与京津高校的合作以科研为主,以后能不能加大人才培养比例?“比如学分互认、学生互派等。”当然,合作高校也应该适当增加。“这才是第一年,以后的工作还有很多。”他笑着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极海冰损失或致风暴增加 十年遥感路,拓展海南新“视”界
土星环保持“年轻”的秘诀 来看!2024最佳科学图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