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3/7 10:36:30
选择字号:
巨星陨落,悼念学长!他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

——王小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校友,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原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原副主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王小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6日14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在北京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心中,王小谟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1956年被保送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从此在这方美丽的校园中,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雷达人生。

践行北理精神 勇做科技尖兵

  ?

1956年王小谟进入我校无线电专业学习。对于从小喜爱摆弄矿石收音机的王小谟来说,这个选择显得顺其自然,来到这里之后,王小谟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无线电、雷达知识的海洋。大学期间,王小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光是学到了科学和技术知识”。

“人生离开父母监控的第一站就是大学,这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校有延安的传统,教育我们献身国防科技。我们树立了这样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去想将来拿什么大奖。我们的学校各种活动多,比较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当时我们无线电系是重点专业,配的教室是一流的。我在一二年级时成绩不好,到了三年级后优秀就多了。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给了我好的身体,好的心境,为我未来50年的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13年4月2日,王小谟院士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重回母校举办报告会时深情回忆。

  ?

报告会上,王小谟院士在回答“大学生活带来最大的影响”,不由得回忆起入校时的情景,学校发的录取通知书让他终生难忘,上面赫然写着: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短短几个字,定格了小谟院士一生高远的理想和追求,为之奋斗一生不弃不悔。离开父母,大学是独立生活的第一站,小谟院士回忆,学校学风严谨,要求上晚自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人很有紧迫感。除了抓学习,学校课外社团活动很多,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这样既教育我们知识,又给我们好的身体,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

返回母校的报告会上,小谟学长操起胡琴,与北理工学子共同演艺京剧唱段,赢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王小谟院士在大学期间不仅学习努力,性格也分外活泼,参加了很多社团,比如京剧团,摩托车队。小谟院士经常在宿舍拉胡琴,宿舍里其他15个人也跟着接受“音乐的熏陶”,他主唱青衣,喜欢梅派,他参加京剧团一段时间后就成了台柱子,把京剧团发展成为北京高校里影响力较大的社团,参加的摩托车队也获得过北京高校比赛的第一名。

  ?

如果说1956年来到大学学雷达是机缘巧合,那么后来的岁月中,王小谟则是义无反顾地为雷达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成就了辉煌人生。

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下了三坐标雷达的设计方案。室主任给了他一摞三坐标雷达方面的资料,这是国内当时在三坐标雷达方面的几乎全部资料,而中国对三坐标雷达的研制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王小谟感到非常幸运,“这是给了我们搞最尖端科技的机会”。

王小谟仔细研究了苏联专家的方案,觉得不够满意,又广泛涉猎了各国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被国家批准,这个方案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因为这个项目,他被提为副总设计师,此时,他才刚工作了三年。

1969年,他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投身到贵州参与创建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王小谟甚至还出现过身体浮肿的情况,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小谟依旧坚持了下来,并在那里与中国雷达界的精英们一起,成功研制出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在国内首次采用计算机技术,雷达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198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小谟排名第一。

1993年,他调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以一个领军人的身份,开始向国产预警机事业发起总攻。

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盼和梦想!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我国的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小谟就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把研制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来,王小谟致力于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国情,他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基础。他提出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为我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这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他第一次流泪。

2013年1月18日,北理工校友王小谟院士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小谟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对王小谟院士科学成就的最高褒奖,更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无上光荣。

然而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殊荣,他却说一再强调,不要把自己吹捧到天上,“那些光彩的事,就留给年轻人吧。”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多年来,王小谟造诣深厚,甘为人梯,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并一直关心关注母校的发展。他先后培养了14位博士生,并先后培养出18位我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在年过古稀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带领科研团队承担国家基础性、前沿性课题,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不断耕耘、不断探索。

  ?

2010年,原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返回母校,并做了题为《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专题讲座。

  ?

2013年4月2日下午,在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王小谟院士返回母校,学校在中关村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专场报告会,与会两千余名师生,聆听了杰出校友王小谟院士的成长轨迹、奋斗历程、卓越成就,领略了小谟学长的人格魅力。王小谟院士作为一名前辈学长,面对全校师生员工和老同学,亲切的分享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成长,参加工作后的拼搏与奋斗,面对困难的乐观与坚持,培养梯队的魄力与信任,获得成就的感恩与谦虚。特别是在回忆京工校园的点滴往事的时候小谟学长感慨良多,对北理学子和青年教师提出了希望,勉励大家按照学校育人目标全面发展,为军工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

生于战乱贫弱的旧中国,长于换了人间的新中国,奋斗于春潮澎湃、活力竞放的改革开放,求索不止、鞠躬尽瘁于新时代,历经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王小谟几十年如一日对预警机事业的执著、开拓和追求,王小谟院士带领团队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雷达,实现了我国预警机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重大突破,对预警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代表人物!

哀哉复哀哉,国士一朝驾鹤去;壮哉并伟哉,精神长存浩乾坤!我们深切缅怀王小谟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