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3/1 18:00:10
选择字号:
追思 | 童坦君院士,解密衰老的先行者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童坦君院士,因意外摔倒受伤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上午9时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8岁。

2023年3月1日上午,基础医学院在逸夫楼209报告厅举行了童坦君院士追思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浙江省政府驻京办、宁波市政府驻京办、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所等单位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朱树梅、副主任王嘉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虹、药学院党委书记焦宁,基础医学院前院长贾弘禔,基础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学院师生代表、校友代表,以及童院士夫人张宗玉教授和女儿出席追思会。追思会由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有主持。

追思会上转达了来自国家领导人、中国科学院、宁波市委和市政府等单位发来的唁电、唁函。会上追忆了童坦君院士的生平与成就,童院士的家人、同事和学生讲述对童院士的怀念和不舍,更表达了对童院士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为国奉献等高尚品格的无限敬仰与由衷钦佩。

童坦君1934年8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九三学社社员。1964年7月从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12月至1981年8月期间,作为教育部公派52名我国首批访美学者之一赴美留学。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1982年,童坦君建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地引入到我国衰老医学基础研究中。2004年3月,以童坦君教授实验室为主体,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担任中心主任。童坦君主攻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系统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还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功能分析和机制研究。

童坦君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和荣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在他的带领下,衰老研究中心培养了大批衰老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童坦君自留校任教以来,坚守在医学基础教育一线50余年。他重视教学改革,2006年就我国博士后教育制度改革和建设向国务院提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主编或参编《生物化学》等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30余种,2003年主编五年制生物化学教材于2011年由台湾合记书局再版,现为海峡两岸该领域唯一简、繁体并存的中文教科书。为了更好地向全社会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衰老领域的前沿进展,童坦君积极筹备并倡导建立中华健康老年网,无偿向专业学者与广大公众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

童坦君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师者,同时也是勤奋创新的学者。他在探索衰老奥秘的科研道路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奋战至最后一刻。谨以此文缅怀童坦君院士。

北医,是他与医学结缘的起点 

从北医到美国访学

再重回北医成立衰老研究中心

他一生致力于老年医学的研究

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

01“衰老,要老而不衰”

1954年,童坦君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在北医浓厚的学术氛围下,他加入了科研小组,增强了对基础研究的兴趣。童坦君在研究生阶段师从北京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刘思职院士。1978年,童坦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赴美留学选拔考试,成为中美建交前52名首批访美学者之一。

1986年,童坦君再度访美,此时美国已设立国家级的衰老研究所,开展衰老机制的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童坦君意识到中国也将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但尚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1988年,童坦君回国后从原本的肿瘤研究转向衰老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与夫人张宗玉教授首次系统地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引入中国的衰老研究中。

1979年邓小平与访问学者合影,三排右二为童坦君

对于研究衰老机制的意义,童坦君是这样形容的:

“如果钟表坏了,想自己修理,你一定得事先了解它是怎么运行的,才可能把它修好。如果连钟表基本运行规律都不知道的话,恐怕很难修好。即便是修好了这里,又会在那里出现问题。”

老而不衰,是童坦君的美好愿景。他领导北医的衰老研究团队,打开中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的新局面……

02“站着想,坐着想,躺着想”

1993年,童坦君团队申请到58万元基金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展了“衰老分子机理与生物学年龄指征的研究”,这是童坦君团队在衰老领域的第一个重点研究项目。在这项研究中,他们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染色体端粒长度、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研究,并比较了中国与欧美人群的差别。童坦君系统地开展了中国的衰老研究,填补了我国相关研究的空白,同时致力于追赶国际水平。

2000年,童坦君与夫人张宗玉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初步揭示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谜。他们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基因通过调节Rb蛋白活性,不通过端粒酶,就可影响端粒长度、DNA修复能力与细胞寿命的关系,初步阐明了p16基因是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这项发现对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入选了“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此后,童坦君团队在衰老分子机理研究方面接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创建了估算人类细胞“年龄”的基因水平生物学指征,建立了一套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童坦君团队还发现了衰老相关基因p21的新功能,可以保护衰老细胞免于凋亡,获得了美国细胞生理学杂志审稿人的高度评价。2010年,他们证明了SIRT1在生理条件下可延缓人类细胞衰老,是整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分子连接点。

童坦君和他的衰老研究团队,多年来躬耕不辍,从未停下脚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们不仅打开了中国衰老基础研究的局面,也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03“我还有更多想做的”

年迈古稀,童坦君深知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一大批有智慧、有魄力的研究者,以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童坦君积极提议成立衰老研究中心,以促进衰老研究事业的发展。

时任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对童坦君的倡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2004年,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宣告成立,童坦君担任首届中心主任。该中心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系、细胞生物学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共同参与组建。研究领域涉及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老年常见病发病机理、老年生物学、老年人口学等多个方面,力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探索人类衰老这一现代医学前沿课题。

  ?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孕育出童坦君及其团队多项研究成果。童坦君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衰老分子机理研究的领军人物,但他对衰老研究仍有很多的追求:“过去的研究方向是整体器官研究,现在是在细胞水平研究,以后还要做模式动物研究。将来还要扩大衰老研究的范围,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对老年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心继往开来,持续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童坦君院士十分注重青年学者的培养,他出资设立了基础医学学术创新奖,对学术能力优秀、成果突出的青年学者以资鼓励。

1964年留校任教以来,童坦君多年承担医学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任务,88岁高龄仍坚守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线,深受学生敬仰与爱戴。

04从实验室到社会

童坦君曾说,衰老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能活到几百岁,而是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减少因老而病,最终达到老而少病、老而不病。童坦君意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实现让老年人健康地活着,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的愿景,他决心把衰老研究的成果从实验室带到社会,把科学研究转化为大众看得懂、用得到的知识和工具。

童坦君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信息中心合作,筹备并倡导建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无偿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他强调要把“健康”放在“老年”前面,寓意为老年也要健康,这才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寿命虽长,却疾病缠身。同时,童坦君积极参加各类型的科普行动,包括举行各种讲座,普及人类寿限和科学养生的科学理论;接受报刊的邀约,倡导健康生活的理念。

童坦君先生的身上,处处彰显著老一辈北医人的风骨。他低调踏实、厚道真诚、心系大众,在老年基础研究的道路上辛勤耕耘,真真切切地践行着“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誓言。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医学博物馆历史文化和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LSA00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